- 温汉泉;潘元;俞汉青;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集成了厌氧生物处理的高效率和膜技术的精准选择性,开创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新篇章。在当前全球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循环利用需求日益加强的背景下,AnMBR技术不仅响应了追求低碳水处理的趋势,还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详细探讨了AnMBR的原理、操作优势以及其在当下的应用实践,并阐述了AnMBR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最新的科研进展。即便AnMBR在商业化应用中仍存有挑战,但得益于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这些挑战正被一一克服。基于AnMBR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为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与推动循环经济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AnMBR技术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碳排放,以及促进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预示着水处理技术正在向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对未来水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2024年01期 v.38;No.21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刘超;范心韵;张学萌;陈闯;朱梦茹;陈银广;
作为氮循环的关键环节,微生物反硝化在去除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实现氮元素返回大气和维持氮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异养反硝化是生物脱氮的主流工艺,但在处理低碳氮比废水过程中往往需要额外投加乙酸等化学碳源,以获得足够的电子供体,从而实现高效脱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光生电子、短链气态烷烃等新型绿色电子供体的供给以及促进电子供体利用的代谢调控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首先,归纳了光电子驱动反硝化的光敏剂种类、主导功能微生物、光敏剂-微生物复合方式以及光电反硝化的应用现状;然后,阐述了以甲烷、丙烷等短链烷烃为碳源进行反硝化的微生物代谢途径,介绍了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碳源化性能,分析了微生物内碳源的形成机制和利用特性;最后,探讨了通过提升微生物对电子的利用效率来促进反硝化的作用原理,以期拓展对高效生物脱氮机制的理解,并提出了绿色电子高效供给和微生物细胞内电子分配调控等未来探索方向,旨在为反硝化脱氮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4年01期 v.38;No.211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吴家宝;刘艳彪;
水中新污染物的去除是环境工程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研究表明,基于过氧乙酸(PAA)活化的高级氧化技术可诱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种来降解水中的新污染物。目前,常用的PAA活化策略包括直接活化(紫外光、超声、热、电活化)、均相活化(金属离子与无机阴离子活化)与非均相活化(金属催化剂与碳催化剂活化)三类。本文系统综述了各类PAA活化策略的反应原理与典型新污染物的降解性能,阐述了不同PAA活化策略中活性物种的类型与来源;分析了不同PAA活化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了不同活化策略的优势与适用性。最后,基于PAA活化高级氧化技术发展与应用面临的挑战,展望了PAA活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4年01期 v.38;No.211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杨群;徐子阳;张常勇;
水溶液中离子的选择性分离对于水质净化和资源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容去离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DI)是一种新型的电驱动脱盐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多组分溶液中目标离子的选择性分离。由于CDI具有可定制的电极材料和界面,以及灵活的操作条件,在调节离子电吸附过程中具有较大优势,从而可实现目标物质的选择性分离。本综述回顾了CDI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利用新型电极和膜材料从水中选择性去除离子的机制,并探讨了材料化学修饰方法和不同操作因素对CDI选择性的影响。最后,本文强调了CDI在选择性分离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传统碳基电极选择性潜力不足、新型膜材料有待开发、选择分离性能评价体系不全面以及系统设计研究不足等,同时展望了其在电子、稀土、食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将为研究人员开发低碳高效的CDI选择性分离技术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38;No.211 3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 熊兆锟;辜凌云;王莘皓;陈可欣;赖波;
医院污水中存在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很难通过常规的生化处理方法有效去除。同时,在重点传染病频发的情况下,对医院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消杀能力也有待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高级氧化技术有效降解医院污水中的抗生素等药物类污染物,同时灭活病原体。然而,高级氧化技术成本高、能耗大和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副产物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医院污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芬顿氧化、活化过硫酸盐、过氧乙酸氧化、臭氧氧化和电化学等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此外,还对基于电化学的协同催化氧化技术进行了介绍,针对实际医院污水的低碳无害化高级氧化处理工艺与装备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我国目前医院污水低碳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4年01期 v.38;No.211 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杨蕾;付若彤;金文辉;付诗颖;邵镇;王雪廷;陈川;
为了满足工业园区尾水中高环境风险污染物识别检测需求,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实现了化工/制药工业园区尾水中烷烃、烯烃、苯系物、酮醇酯酸类等有机物的快速定性分析。根据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生产工艺和水质调研分析,筛选尾水中具有代表性的3-己醇、3-己酮、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和4-溴-2,6-二叔丁基苯酚为典型有机物,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0%~97%,平均回收率为87%~95%。此外,为验证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效果,进行了好氧和厌氧生物序批式实验,结果表明,典型有机物好氧处理中的去除效果优于厌氧处理,有机物浓度去除率为48.0%~88.8%,COD去除率为70.8%~99.9%,TOC平均去除率为54.7%~79.5%。为进一步研究工业废水的生物深度处理技术原理或工艺升级改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024年01期 v.38;No.211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 袁文典;于麒麟;张耀斌;
秸秆是广泛存在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之一,但由于木质素复合体的难降解性,当前湿式厌氧发酵对秸秆利用程度普遍较低。本研究通过将一种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素能力的白腐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与厌氧污泥在微氧条件下共培养,并通过秸秆的湿式发酵,探究共培养对秸秆悬液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 mg/L溶解氧条件下,与非共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的底物甲烷产率提高了45%(达到75.76 mL/g VS),TCOD去除率提高了37%。电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共培养能有效提高污泥电容(提高了182.9%)。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引入使秸秆更易被利用,并且秸秆代谢产生的电活性物质加强了腐殖化过程及污泥胞外电子传递,从而增加了甲烷的产量。本研究实现了对未经预处理的秸秆高效厌氧发酵,为秸秆资源化提供借鉴。
2024年01期 v.38;No.211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聂文博;陈一;
为研究二级膜生物膜反应器(MBfR)在处理垃圾渗滤液协同垃圾填埋气脱硫脱碳提纯方面的效能与机制,依次考察了前置短程硝化MBfR和后置MBfR运行过程中有机物和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能,以及垃圾填埋气中H_2S、CO_2和CH_4的转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系统运行280 d后,成功实现了渗滤液深度处理协同填埋气高效脱硫脱碳。通过控制前置反应器低溶氧,亚硝化率可达85%以上,可实现短程硝化和DAMO-Anammox过程的耦合。系统对COD、NH_4~+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5%、99%和99%,可实现垃圾渗滤液高效减碳脱氮;垃圾填埋气经过净化后的CO_2和H_2S气体成分分别降低至0.2%以下和5%左右,而CH_4气体成分提高至80%左右,显著提升了垃圾填埋气的质量。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古菌和产甲烷古菌在电子转移系统中表现出高活跃性,暗示其通过直接电子转移的种间关系,可强化CO_2还原产CH_4过程。本研究中,高效的填埋气升级效果一方面归功于富集了电活性产甲烷菌Methanothrix和硫自养反硝化细菌Thiobacillus;另一方面,高有机负荷的厌氧产甲烷过程消耗大量质子,从而提高体系碱性并增加液相中可吸收的CO_2量。这进一步促进了垃圾填埋气中CO_2含量减少和CH_4含量增加。
2024年01期 v.38;No.211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严樟;旷文杰;蒋柱武;冯春华;
氨氮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形态受水体pH影响。针对废水中氨氮处理过程的pH依赖性问题,利用双极膜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H~+/OH~-稳定生成的特性,构建了双极膜/疏水透气膜-电化学(BPM/GPM-EC)体系。该体系通过电化学分离(回收)和氧化(降解)两种工艺的结合,实现了高效的氨氮去除效率。当初始氨氮浓度为4 000 mg·L~(-1)时,在电流密度10 mA·cm~(-2)条件下,BPM/GPM-EC间歇式(以回收为目的)运行5 h后,废水中氨氮去除率达到99.3%,回收率为92.3%,比能耗为18.2 kW·h·kg~(-1) N。而BPM/GPM-EC采用连续式(氨氮回收/氧化协同进行)运行处理含4 000 mg·L~(-1)氨氮的模拟废水,在0.28 mL·min~(-1)流速条件下,可实现76.2%的氨氮回收率及废水中氨氮的全部去除,比能耗仅为14.9 kW·h·kg~(-1) N。研究结果表明,BPM/GPM-EC体系通过集成氨氮的分离与氧化,实现了废水中氨氮的低耗高效处理,为含氨废水的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2024年01期 v.38;No.211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矫洪铭;付亮;周盈盈;王叙溶;张蕾蕾;高永琳;周丹丹;
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置及资源化的重要前提。在实际工程中,常规使用FeCl_3作为污泥调理剂时,对于某些剩余污泥的强化脱水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后续处置的含水率要求。本研究以脱水困难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了FeCl_3、CaO和生物炭协同强化污泥深度脱水效果及其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发现,在FeCl_3调理污泥脱水的最佳条件下,引入CaO和生物炭可以进一步提高脱水效果。对于脱水困难的剩余污泥(单独FeCl_3调理,最佳脱水情况下泥饼含水率仍有60%~70%),当FeCl_3投加剂量为9%、CaO投加剂量为2%、稻壳生物炭投加剂量为2%,压滤时间为7 min时,机械脱水后泥饼含水率可降低至44.08%,满足后续处置的含水率要求,并且滤液pH接近中性,不会增加滤液处理负担。脱水后的泥饼中含有Fe、Ca元素,在400℃条件下制备高性能污泥基生物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表面富含含氧官能团,可以高效去除水中Cr~(6+),吸附量为26.51 mg/g。本研究建立了铁-钙-炭协同强化污泥深度脱水及其制备高性能污泥基生物炭的技术策略,为难脱水剩余污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2024年01期 v.38;No.211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关盈盈;王浩;葛小明;邓力恺;邓斌;穆毅;邹建平;
草酸是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小分子羧酸,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根系分泌和有机质分解,对自然水体中Cr(Ⅵ)的还原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电喷雾分辨质谱(ESI-HRMS)分析发现,当pH≤4,草酸根和铬酸根分别以HC2O_4~-和HCrO-4的形式存时,可以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具有可见光活性的草酸-铬酸配位络合物(HC_2CrO_7~-)。在可光的照射下,HC_2CrO_7~-络合物草酸氧原子上的电子可以通过HOMO-LUMO跃迁的形式向铬酸转移,实现Cr(Ⅵ)的还原。借助电喷雾高分辨质谱检测了Cr(Ⅵ)还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确Cr(Ⅵ)最终还原产物为低毒的Cr(Ⅲ)-草酸络合物([Cr~(3+)-(C_2O_4~(2-))_3]~(3-))。根据检测到的反产物,绘制了草酸可见光还原Cr(Ⅵ)的反应路径。本研究将为利用草酸高效光还原Cr(Ⅵ)术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1期 v.38;No.211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邵钱祺;罗涛;张士成;罗刚;
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 AD)是一种可持续的生物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有机废物的处理。难降解的酚类化合物是厌氧消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毒性物质之一。本研究探究了水热炭与共基质(葡萄糖)同时添加对苯酚厌氧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炭和共基质的添加缩短了苯酚厌氧消化的延滞期,使其从对照组的77.5 d缩短到了24.6~59.3 d。同时添加水热炭和共基质时,最高产甲烷速率R_m从3.53 mL/d提高到了4.86~6.80 mL/d,当只添加共基质且共基质浓度过高时,R_m下降。最适的葡萄糖共基质添加浓度为1.0~2.0 g/L,高浓度葡萄糖环境可能富集了其它竞争性微生物,使得苯甲酸降解菌和耗乙酸产甲烷菌受到一定抑制。水热炭也有利于富集苯甲酸降解菌,但葡萄糖共基质浓度对群落组成的影响在水热炭存在下会被减弱。本研究利用水热炭和共基质强化苯酚厌氧降解,为苯酚厌氧消化效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01期 v.38;No.211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樊金红;阳钰玮;马鲁铭;
针对广西玉林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工艺处理后的印染废水,利用铁刨花原位改性制备的铁基催化剂进行催化臭氧氧化中试,考察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COD和色度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使用的催化臭氧氧化反应器和反应条件下,进水COD在40~60 mg·L~(-1)范围,色度在80~120度范围,pH在6~9的印染废水,经过该工艺的处理可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纺织染整行业回用水水质》(FZ/T 01107—2011)标准。当进水COD维持在40 mg·L~(-1)以下时,出水COD可降至30 mg·L~(-1)甚至20 mg·L~(-1)以下,出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水标准。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呈正态分布,建议值为60 min。铁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和“微通道”结构,有利于臭氧与催化组分的结合以及羟基自由基的释放与作用,从而提高了臭氧利用率,使O_3/ΔCOD的值基本控制在2以下。
2024年01期 v.38;No.211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李阳;陈琳;黄心睿;文志潘;明银安;王营茹;
电化学法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低碳、高效等特点。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n/炭黑-泡沫镍电极,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电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外加电压、极板间距、电解质浓度和诺氟沙星初始浓度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n/炭黑-泡沫镍电极可促进·OH的产生,强化电芬顿效果。钛钌-Mn/炭黑-泡沫镍电极在外加电压6 V,极板间距15 mm,电解质浓度20 mmol/L,诺氟沙星初始浓度10 mg/L条件下,诺氟沙星去除率可达83.9%,TOC去除率69.2%,能耗为9.6 kW·h/m~3。对比钛钌-泡沫镍电极,在相同条件下,Mn/炭黑-泡沫镍电极的诺氟沙星去除率提高了15.8%,能耗降低了0.6 kW·h/m~3,并且电流效率提高,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表明该电极对抗生素类污染物降解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
2024年01期 v.38;No.211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孙慧娣;杨廷浩;韩习习;刘长青;赵方超;
本研究旨在基于前期筛选和驯化获取抗污能力较强的蛋白核小球藻,将其接种到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初沉池出水与污泥消化液不同比例(1∶0、3∶1、1∶1、1∶3和0∶1)混合的污水中,研究污水中小球藻生长速率、油脂产率以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比例为3∶1的污水中培养小球藻可以获得最高的藻浓度(0.704 g/L)。利用比例为1∶1的污水培养小球藻,可以获得最佳的总体产油效果,产油率达到36.29%。小球藻对5种比例污水的NH_4~+-N、TN和PO_4~(3-)-P均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不佳,且在培养过程中NO_3~--N浓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小球藻对比例为1∶0、3∶1和1∶1污水中的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对比例为1∶3和0∶1污水中的TP去除效果不佳。综合考虑,初沉池出水与污泥消化液比例为3∶1时培养小球藻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2024年01期 v.38;No.211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张海耿;王芳颖;曹鑫圆;孙雅婷;许中硕;张宇雷;
针对水产养殖尾水低碳氮比导致脱氮除磷效率不高的问题,研制了基于3-羟基丁酸酯和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火山岩/黄铁矿协同耦合的生物过滤装置,并对其处理养殖尾水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设计了2组不同滤料填充量的过滤装置,柱1装置从上至下依次填充黄铁矿15 cm、混合滤料15 cm和火山岩5 cm,柱2装置填充黄铁矿10 cm、混合滤料15 cm和火山岩10 cm,分析了不同填料质量比对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柱2装置对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7.8%,显著高于柱1装置(p<0.05),而柱2对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低于柱1,平均去除率仅为35.0%。增加火山岩质量比有助于提升装置对硝酸盐的去除效率,而增加黄铁矿质量比有助于提高装置对磷酸盐的去除效率。当溶解氧浓度在1.2~1.5 mg/L之间时,装置可以同时进行脱氮除磷。综上所述,采用PHBV/火山岩/黄铁矿协同强化处理工艺可以实现养殖尾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同步去除,为解决养殖尾水深度净化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2024年01期 v.38;No.211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张新政;邓梓萱;张涛;胡勇;陈荣;李玉友;李大鹏;潘杨;孔哲;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有机溶剂在化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小试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DMF工业废水的实验进行评估。实验中,UASB在有限有机负荷率(OLR)范围1.57~9.59 kg COD/(m~3·d)下运行,将水力停留时间(HRT)由48 h缩短至8 h,去除效率优良,达到95%以上。利用经验方程对DMF废水处理过程的CO_2排放量和生物能源产生量进行了估算和评估,相比传统的活性污泥(CAS)工艺,UASB工艺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回收能源并减少CO_2排放,其正净能量潜力为0.061 kW·h/m~3,同时还显著减少了6.18 kg/m~3的CO_2排放量。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UASB工艺在处理DMF废水方面的潜力和可行性,并促进了碳中和理念在废水处理中的推广。
2024年01期 v.38;No.211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王文俊;
为了确保钢铁废水零排放系统的顺利运行,主要装置机械蒸汽再压缩(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 MVR)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关键因素之一。MVR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结垢堵塞问题,主要发生在两级(或三级)板式换热器预热阶段、列管式换热器加热阶段和结晶器结晶阶段。这些问题需要频繁进行化学清洗或人工物理清理,从而影响了MVR系统的稳定运行。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实际工程案例中常见的结垢位置及结垢类型,指出原料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结垢速率和结垢质量,硫酸钙和碳酸钙两种结垢类型与温度之间存在不同关系,单位换热面积的换热流速对离子成垢速率的影响。本研究对原料液中有机物组成进行了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并对高温条件下阻垢剂选型标准等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同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应对措施。通过控制这些关键因素,可以有效减少结垢问题,为MVR的调试和运行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钢铁废水零排放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推动钢铁行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2024年01期 v.38;No.211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苏德欣;付元;马赛;金丽丽;程材;肖艳;
垃圾中转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油脂、有机物、盐分、氮类等污染物,其水质复杂且波动性大,易造成环境污染。针对浙江省某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水量和水质特点,采用混凝沉淀-气浮-ABR-AA/O-MBR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其中,混凝沉淀-气浮物化处理单元能有效去除渗滤液中的悬浮固体和油脂等,而ABR-AA/O生物处理单元则能有效去除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等。试验结果表明:进水中的COD_(Cr)、NH_4~+-N、TN和SS浓度分别为15 130~20 540、278.0~413.0、289.0~437.0和4 330~6 317 mg/L,出水中的COD_(Cr)、NH_4~+-N、TN和SS浓度分别为134~313、0.4~0.9、46.4~65.1和8~14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72%、99.81%、84.91%和99.79%,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的要求。综合来看,此工艺具有良好的技术适应性和产业化前景。
2024年01期 v.38;No.211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顾浩;梁文伯;李永木;杨小丽;宋海亮;
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是实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越来越关注到农村实际情况,并开始将治理思路由污水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追求简单高效可持续的治理模式。然而,农村生活污水中新污染物的出现也给资源化利用过程带来了一些风险和问题。基于此背景,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尾水灌溉模式、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和灰黑分离模式。重点介绍了人工湿地技术中的种植模式中以及湿地经济作物的选择。针对农村地区不同的人居环境和农田消纳面积,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灰黑分离模式。根据农村生活污水中微塑料和抗生素等新污染物的出现,讨论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
2024年01期 v.38;No.211 1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正>《能源环境保护》(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环境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与能源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1)来稿要主题突出,论点明确,论据可靠,论述严谨,文字精练,不涉及保密内容,署名无争议。(2)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在内)字数一般在5 000~10 000字,
2024年01期 v.38;No.211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