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 生物质气化耦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徐越;李桃;肖睿;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煤炭作为化石能源之一,其大量消耗不可避免地导致了CO_2的排放问题。生物质气来源广、总量大、环境友好,高效利用生物质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燃料电池是一种可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相较于传统热机,因其不受卡诺循环效应限制,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其纯固态、高效率和燃料灵活性而备受关注,研究人员不断致力于改进燃料电池材料、组件和系统设计,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推进其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将SOFC与生物质气化联用可以实现生物质高效分布式发电及能源利用。生物质气化气中含有多种组分及微量污染物,对SOFC的运行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简述了SOFC的工作原理、关键材料、性能提升等相关技术进展,并介绍了生物质气化耦合SOFC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023年06期 v.37;No.21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Pd/Ti阳极电催化氧化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缩液的研究

    尹星;郭雲;任乐辉;王雪野;王志伟;

    针对焦化废水膜浓缩过程所产浓缩液中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简便的喷涂法制备了Pd负载多孔钛的阳极,并构建了以Pd/Ti为阳极和钛网为阴极的电催化氧化装置,实现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缩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稳定去除。在电流密度为5 mA/cm~2时,运行4 h后,Pd/Ti阳极对反渗透浓缩液的COD去除率为86.3%,远高于掺硼金刚石(46.7%)和铱钽电极(34.0%)。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以Pd/Ti为阳极的电催化体系可将反渗透浓缩液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如1-硝基-3,5-二甲基金刚烷)转化为结构简单的降解产物(如2-戊炔-1-醇)。在28 h连续运行过程中,COD出水均低于50 mg/L以下,满足《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中废水直接排放标准限值。以上结果表明,Pd/Ti阳极具有高效、低耗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缩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潜力。

    2023年06期 v.37;No.210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8K]
  • CH4/H2O/H2辅助热催化CO2转化机制

    马丹妮;颜天天;张烁;GUENE LOUGOU Bachirou;张昊;潘如明;帅永;

    随着热化学技术及相关反应机制认知的不断进步,二氧化碳回收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或其他化工产品的清洁能源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因社会工业进步及人类生产活动急剧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且已远超地球正常发展的浓度阈值,这使得基于二氧化碳转化的零碳高效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成为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亟待实现的关键技术。鉴于二氧化碳热催化转化的基本原理、关键材料和反应系统的相关研究对于推动该技术的工业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报道了二氧化碳热催化转化机制相关的最新进展,重点阐述了对热催化过程具有辅助作用的活性气体(包括H_2O、CH_4和H_2)在实现高水平二氧化碳回收转换与高效合成气生产方面的催化机制,其核心体现在优化的反应动力学与温和条件下的热力学优势。

    2023年06期 v.37;No.210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3K]
  • 贵金属中毒对Cu-SSZ-13分子筛NH3-SCR性能的影响

    薛森;丁文庆;韩学旺;曹贺贺;张燕;余运波;单玉龙;单文坡;

    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对我国大气污染具有重要贡献。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NH_3-SCR)是目前柴油车广泛采用的NO_x净化技术,而Cu-SSZ-13催化剂由于兼具优异的NH_3-SCR活性和水热稳定性而被用于国六柴油车NO_x排放控制。在柴油车后处理系统中,氧化催化剂的贵金属迁移会造成Cu-SSZ-13催化剂中毒,进而影响其活性和选择性等性能。本研究系统考察了不同贵金属种类和富集浓度对Cu-SSZ-1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以及水热老化对贵金属中毒的再生作用。当贵金属中毒达到一定程度时,Cu-SSZ-13的催化性能(尤其是高温活性)会受到较大影响;水热老化会一定程度恢复贵金属中毒催化剂的NO_x净化性能,但可以促进副产物N_2O的生成;贵金属Pt和Pd对Cu-SSZ-13活性影响程度和中毒机制相似。XRD(X射线衍射)、N_2物理吸附表征结果表明,贵金属对Cu-SSZ-13的结构影响不大,但会轻微降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通过NH_3氧化和NO氧化实验可知,贵金属会促进副反应的发生,额外消耗NH_3-SCR体系中的还原剂NH_3,从而降低Cu-SSZ-13的NO_x净化性能。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贵金属对Cu-SSZ-13催化剂的中毒作用及其机制。

    2023年06期 v.37;No.21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8K]
  • 中药渣协同热解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

    魏楚韵;张金泰;刘国庆;黄子瑞;王柏淳;杨海微;周爱姣;

    热解是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一种主流技术,但针对多源生物质废物,尤其是中药渣类废弃物的协同热解工艺、物质转化规律和能效特征的理论模拟-验证反馈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采用具有完备物性系统的Aspen Plus工业模拟软件,建立了生物质废物热解制炭仿真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将农林源废弃松木热解制炭实际运行工况数据进行了系统模拟,全面解析了协同利用大血藤类中药渣热解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并对转化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单一废弃物工况下,热解系统的能耗为2 580.7 MJ/h,能效为53.0%;在温度为500~550℃的范围内内,模拟掺入30%~60%的大血藤中药渣协同热解,可以达到最佳的物料循环利用率和能效水平,系统能耗可降低30%~60%,系统能效可提高3.0%~6.0%。本研究可为中药渣的协同热解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06期 v.37;No.210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4K]
  • 含氨氮矿井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李福勤;王丛;郑煚州;陈宇航;周如禄;

    随着矿井水处理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对去除矿井水中的氨氮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但是关于处理含氨氮矿井水的文献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矿井水中氨氮的来源和特点,综述了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主要技术,介绍了离子交换法、吸附法、氧化法、膜分离法和生物法等技术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旨在为我国处理含氨氮矿井水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矿井水中的氨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下水中氨氮含量较高的本底,煤炭井下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乳化液、抑降尘剂、注浆和凝胶材料等,及含氨氮污染地表水侧向补给。含氨氮矿井水具有氨氮含量相对较低(一般<5 mg/L)、pH呈中性或略偏碱、COD一般不高的特点。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含氮基团的原料,收集处理生产废液和排泄物,从源头上控制氨氮的产生。对于低浓度(<2 mg/L)的氨氮矿井水处理,采用氧化法是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对于氨氮含量较高的矿井水,生物处理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针对含不同氨氮浓度的矿井水水质特征,研究和开发相应的化学氧化和生物处理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3年06期 v.37;No.210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
  • 水产养殖废水深度脱氮研究进展

    由昆;覃发挥;李倩;郭建林;刘鹰;肖艳;刘德钊;

    水产养殖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保障食品供应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每年大量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给周边环境和近海带来严重污染。针对水产养殖废水,生物脱氮技术因其绿色环保、经济可靠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目前,大多工厂化养殖采用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注重氨氮的去除,往往忽略硝化反应带来的硝酸盐积累问题,进而导致水生生物如鱼类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依靠周期性换水以降低三氮危害的主流方式显然不利于节水减排。因此,必须追求经济高效的深度脱氮工艺,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持。针对养殖废水的深度脱氮,在分析传统脱氮方式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好氧反硝化及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探讨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和功能微生物群的作用,并介绍了潜在的深度脱氮前沿技术,以期为我国水产养殖废水深度脱氮工程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依据。

    2023年06期 v.37;No.210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2K]
  • 废水中鸟粪石回收的机器学习预测和优化

    佟颖;蒋绍坚;康冰艳;冷立健;李海龙;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探究了从模拟废水中以鸟粪石的形式回收氮和磷的问题。利用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磷回收率和氮回收率进行单目标和多目标预测,明确了7种工艺条件对鸟粪石结晶的影响。XGBoost在单目标(R~2=0.91~0.93)和多目标(R~2=0.89)的预测方面表现均优于RF。此外,在P初始浓度为10 mg/L和1 000 mg/L的情况下,通过实验验证了多目标模型的优化解集,得到鸟粪石回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P比值为1.2∶1,Mg∶P为1∶1,pH为9.5,反应时间为80 min,反应温度为25℃,搅拌速率为240 r/min。

    2023年06期 v.37;No.210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7K]
  • 活性炭喷射吸附在烟气净化中应用的数值模拟分析

    袁世震;郭倩倩;卢如飞;邓凯;陈颖泉;曹操;胡艳军;

    掺烧污泥已成为燃煤电厂能源结构转型的手段之一。本文基于浙江金华宁能热电厂现有燃煤烟气系统,提出在烟道系统增设活性炭喷射净化技术,基于Fluent模拟分析,从单喷口和多喷口的喷射点位置、喷射角度、喷射质量流量三个方面,对烟道中活性炭喷射分布均匀性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比较停留时间、扩散效果,分析了不同活性炭喷射方案下的喷射效果;最后,对活性炭喷射系统应用于烟气治理领域的影响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喷口喷射,多喷口喷射的活性炭更加均匀,但成本更高。对于单喷口喷射,当活性炭喷射点位置在烟道水平转垂直的弯头出口截面中心位置处时,扩散效果好,且活性炭停留时间长;当活性炭为顺流喷射、质量流量为10 kg/h时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多喷口喷射,活性炭质量流量为15 kg/h时,活性炭吸附效果较好,但是成本更高。单喷口和多喷口下都应选择顺流喷射,这样扩散面积相对更大,活性炭的扩散效果相对更好,并且在截面中分布相对均匀。活性炭喷射系统应用于烟气治理领域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且安全性在可控范围内。

    2023年06期 v.37;No.210 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1K]
  • 基于HHO-CNN-LSTM的CMAQ修正模型及其在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

    郑鑫楠;林开颜;王孜竞;宋远博;师洋;路函悦;张亚雷;沈峥;

    建立空气质量预报模型,预测污染物浓度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空气质量模型CMAQ对污染物浓度的预报精度并不理想。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空气质量预报修正模型,并使用哈里斯鹰算法(HHO)对模型的超参数进行优化;用CMAQ模型对上海市2022年12月六种大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PM_(2.5)、O_3、CO)浓度的预报数据以及监测站的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浓度实测数据作为HHO-CNN-LSTM模型的输入,对CMAQ模型预报结果进行修正。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一致性指数(IOA)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修正模型显著提高了六项污染物浓度的预测精度,RMSE减少了73.11%~91.31%,MAE减少了67.19%~89.25%,IOA提升了35.34%~108.29%。同时针对HHO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而导致修正模型对CO浓度预测效果不佳的问题,使用高斯随机游走策略对HHO算法进行改进,显著提高了CO浓度的预测精度。相比于改进之前,RMSE减少了39.55%,MAE减少了45.93%,IOA提高了32.43%。

    2023年06期 v.37;No.210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5K]
  • 风光储直流微电网的改进下垂控制研究

    韩爱;林俊宏;张宇;刘少俊;宋浩;吴卫红;郑成航;

    在风光储直流微电网中,采用下垂控制可以确保并联电源之间按比例功率共享,无需电源之间的通信。然而,传统的下垂控制并不能保证光伏和风机输出最大功率。本文提出了改进的下垂控制方法,将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与下垂控制相结合,既保证了光伏和风电优先输出最大功率,又能与储能系统功率共享。为了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并与传统的下垂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一个由5 kW光伏、7.34 kW风电和10 kW负载构成的典型系统中,在相同运行环境下,采用改进的下垂控制方法可以使光伏供能占比最大提升8%,风电供能占比最大提升9%,电池的储能占比提高10%,同时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基本不变。改进的下垂控制方法相比传统方法在风光储直流微电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6期 v.37;No.210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9K]
  • 垃圾焚烧炉协同焚烧工业固废的数值模拟研究

    蔡鹏涛;陈彤;张光学;陈贝;王宇春;

    针对某12 t/d中试生活垃圾炉排炉,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工业固废掺烧时炉内全场传热传质情况进行了模拟,对焚烧过程中的速度场、温度场及包括CO、NO_x、SO_2在内的污染物浓度场结果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无论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单独焚烧还是两者混合掺烧,炉内速度场分布都相似,床层上部流速较低,整体流线分布均匀;焚烧主燃区都发生在一级炉排上,掺入工业固废使高温区范围扩大且前移,明显提高了炉膛壁面传热系数;掺烧工业固废会使含硫挥发分获得更多与氧发生反应的机会,使其在第一风室内大量生成SO_2,而NO_x的排放浓度变化不大。另外,在实际焚烧炉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掺入工业固废后温度有所上升,未完全燃烧的物料在竖井燃烧,尾气中的SO_2浓度略有上升,NO_x浓度变化不大,与模拟结果相符。

    2023年06期 v.37;No.210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5K]
  • 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矿化特征及形成机制

    孙玉芳;孟旭晨;金晓媚;李洪波;

    通过对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水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Piper图和吉布斯图解法、相关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对主要水化学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以研究浅层地下水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TDS)、Cl~-、SO_4~(2-)、K~+、Na~+、Mg~(2+)均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异性,Ca~(2+)、HCO_3~-的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小。(2)浅层地下水矿化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HCO_3-SO_4水或HCO_3-Cl水阶段,其中TDS<1 g·L~(-1)。第二阶段主要为SO_4-Cl、SO_4-HCO_3水阶段,其中TDS一般为3~6 g·L~(-1),局部地区TDS>6 g·L~(-1);第三阶段为Cl-SO_4、Cl-HCO_3水阶段,TDS为3~10 g·L~(-1),部分地区可高达10 g·L~(-1)以上。(3)浅层地下水矿化程度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和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并受到阳离子交换的影响。在对浅层地下水矿化程度的贡献中,水化学组分由大到小依次为Na~+、Cl~-、SO_4~(2-)、Mg~(2+)、Ca~(2+)、HCO_3~-。当TDS<1 g·L~(-1)时,浅层地下水矿化主要受岩盐、碳酸盐的溶解影响,但当TDS>3 g·L~(-1)后,石膏和泻盐的溶解对浅层地下水矿化的贡献增大。

    2023年06期 v.37;No.210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3K]
  • 煤气化细渣磨矿及浮选脱碳研究

    解维伟;张子洞;李梓赫;付祥康;

    煤气化细渣是煤炭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之一,主要通过填埋或堆放进行处理,尚未实现规模化、工业化应用。针对气化细渣高灰、孔隙度高且具有较多连生组分的特性,以北方某地干粉煤气化细渣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物质组成、粒度组分布、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采用ALC-1.5型磨机进行预先磨矿,使残碳与玻璃体充分解离,再结合浮选的方式对气化细渣进行碳灰分离。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磨机精细磨矿后,气化细渣暴露其残碳表面,可浮性大幅提高;采用二次浮选工艺,当磨矿时间为3.5 min,粗选3#油用量为14 kg/t、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用量为3 kg/t,扫选3#油用量为14 kg/t、MIBC用量为1.5 kg/t,精矿产率为3.20%,精矿灰分为26.91%,尾矿产率为37.67%,尾矿灰分为91.77%,烧失量为8.23%,尾矿产品达到Ⅲ级粉煤灰要求。

    2023年06期 v.37;No.210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8K]
  • TiO2/g-C3N4水吸收耦合光催化降解异丙醇废气

    金丽丽;王文洁;周瑛;於建明;陈建孟;卢晗锋;

    异丙醇作为一种典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水相吸收和光催化耦合可以实现异丙醇废气的有效治理。本研究以TiO_2/g-C_3N_4为催化剂材料,考察了其在气液固三相体系中光催化降解异丙醇的性能。发现将TiO_2与g-C_3N_4复合后,可见光诱导的异丙醇的光催化降解率显著提高,其中负载量为质量分数40%-TiO_2/g-C_3N_4在可见光照射70 min时得到了29.3%的最佳降解性能,分别比单一的TiO_2和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高4.24倍和1.9倍。在水吸收耦合光催化剂降解连续净化异丙醇废气中,40%-TiO_2/g-C_3N_4在可见光光照180 min时对异丙醇废气的净化率达到61.7%,较纯水提高了10.6%。经过5个周期的实验,净化率保持在60%以上,表明化学稳定性良好。

    2023年06期 v.37;No.210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5K]
  • 中国30省份建筑业二氧化碳跨省转移研究

    祝颖;崔天浩;谭纪聪;李业鑫;郭勇;

    中国建筑业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约占全国CO_2排放总量的二分之一。由于各区域之间建筑业贸易频繁,明确区域减排责任对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至关重要。为厘清中国各区域建筑业CO_2的排放情况与减排责任,提出了一种多区域投入产出模糊网络线性规划法(MFEP),包括“三个模块”(投入产出、模糊处理、生态分析)和“五类评价指标”。该方法可以有效计算CO_2转移量,并揭示区域之间转移的相互效用关系,以明确中国建筑业在不同区域间的CO_2减排责任。研究结果表明:应降低对外贡献度较高的省份,如江苏(5.62)、浙江(6.20)等的减排目标,并增加对外依赖度高的省份,如天津(5.61)、河北(6.41)等的减排力度。此外,调整目前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并增加天然气等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可以抵消CO_2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此成果可为决策者制定建筑业减排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和有力依据。

    2023年06期 v.37;No.210 15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8K]
  • 板集煤矿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杜少能;李昊志;蒋召静;储诚想;黄文迪;郑刘根;

    稀土元素具有稳定且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研究地下水体与含水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化学过程。以淮南煤田板集煤矿为研究区,采集了砂岩水、太灰水和采空区混合水等地下水样,并对这些水样的稀土元素含量和常规水化学离子进行了测试分析,以研究矿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以及相关控制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中的Na~++K~+、Cl~-、HCO_3~-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69.1、820.3、344.0 mg/L,水质类型主要为Cl-Na、Cl·HCO_3-Na、HCO_3-Na型。研究区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含量总体处于较低的浓度范围,其中三个混合水样中出现了重稀土的富集现象,大部分水样则呈现轻稀土富集。其中,Eu的含量最高,这是由于Eu与钙矿物的结晶沉淀作用导致其从稀土元素中分离出来。通过相关性冗余分析发现,研究区地下水样中的Eu和Fe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说明Fe氧化物与稀土元素的吸附作用是影响稀土元素含量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淮南煤田板集煤矿地下水体系中的地球化学过程具体重要意义,并为矿区地下水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年06期 v.37;No.210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混合含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叶镭;尤菊平;孙海敏;于健;王艳青;陈东之;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Chlori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CVOCs)的安全低碳处理是当前石化、医化等化工行业大气污染控制的难题。生物法是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的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但利用生物技术处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混合CVOCs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某精细化工企业CVOCs成分为基础,针对主要组分氯苯(Chlorobenzene, CB)、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 DCM)和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 DCE),以Roseburia sp. HY-9、Methylobacterium rhodesianum H13和Starkeya sp. T2分别作为上述污染物的特异性降解菌,等比例构建液态复合菌剂,比较单菌单底物、单菌多底物和多菌多底物条件下三种CVOCs的降解情况。结果发现通过三株菌种之间的相互协作,复合菌剂对CB、DCM和DCE的最大降解速率分别达到了11.10、1.98和3.13 mg/(L·h),明显高于单一菌株的生物降解速度,显示了复合菌剂降解混合含氯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潜能。本研究可以为复合菌剂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2023年06期 v.37;No.210 175-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5K]
  • 响应面法优化纳米铁活化过二硫酸盐降解17β-雌二醇

    林强;龚开晟;金晓英;

    17β-雌二醇(E2)作为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普遍存在于废水和地表水中,可引起潜在水环境风险。利用绿色合成纳米铁(Fe NPs)活化过二硫酸盐(PDS)去除E2,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探究最佳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响应面二次多项式模型显著,失拟项不显著,模型合理且拟合性较好。当E2初始浓度3 mg·L~(-1)时,Fe NPs投加量0.09 g·L~(-1)、氧化剂PDS浓度6 mmol·L~(-1)、体系pH为3、反应温度30℃的条件下E2去除率达到99.3%;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和淬灭实验表明SO_4~(·-)和~·OH是体系中主要的自由基;Fe NPs循环使用4次时体系对E2的降解效率仍达到90.0%,表明绿色合成Fe NPs是一种有效的类芬顿催化剂。

    2023年06期 v.37;No.210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 液滴触发气体放电反应去除二硫化碳实验研究

    金林毅;袁嘉乐;徐昕;曹宇杰;黄立维;宋成智;

    论文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型放电反应器,利用液滴瞬时通过电极对之间的空间来触发气体放电。该反应器用于实验研究降解二硫化碳(CS_2)废气的效果,并考察了输入能量、液滴滴加频率、气体流量、氧气浓度和液体组分等参数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液滴触发气体放电反应器能够有效去除和降解气流中的CS_2气体,在气体放电的同时,液滴还能吸收气相反应产物,从而促进了CS_2的降解。液滴滴加频率在0.5~1滴/s时,CS_2的去除效果最佳,过慢时去除率降低,过快则能耗加大。在其他相同条件下,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吸收液液滴时,CS_2去除率最低;其次是采用5%硫酸钠水溶液,采用5%氢氧化钠溶液的去除率最高。CS_2降解反应后的气相产物主要有SO_2、CO_2和少量中间产物COS,液相产物为硫酸根离子。同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

    2023年06期 v.37;No.210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2K]
  •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简则

    <正>《能源环境保护》(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环境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与能源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1)来稿要主题突出,论点明确,论据可靠,论述严谨,文字精练,不涉及保密内容,署名无争议。(2)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在内)字数一般在5 000~10 000字,其要素包括:题名(中文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中英文长摘要(300~800字)和关键词(5~8个)、正文、参考文献、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从事专业或研究方向、E-mail)。若系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不超过3个)。请用Word排版,A4幅面双栏排版,综述型论文字数以10 000字以上、15 000字以下为宜,研究型论文以6 000字以上、12 000字以内为宜。

    2023年06期 v.37;No.210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