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斯佑;陆继长;方健;李雨贝;贺碧晖;罗永明;
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乙硫醇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等领域。针对乙烯-硫化氢催化加成合成乙硫醇的固体酸催化剂,探讨了性质、改性方式及其乙烯硫化反应机制。分析认为:酸性位点是乙烯硫化合成乙硫醇的活性中心,强酸位和弱酸位浓度的平衡则决定着固体酸催化剂的稳定性;对于改性氧化铝和金属硫化物催化剂,改性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
2021年05期 v.35;No.197 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 蒋进;夏勇军;胡笳;郭丽娜;贾勇;
为了开发高活性、高抗性的低温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催化剂,介绍了4种主要低温脱硝催化剂(贵金属、分子筛、炭基材料和过渡金属氧化物)脱硝活性以及抗硫抗水性能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基于原位红外和密度泛函方法的低温脱硝研究。分析认为:由一种或多种金属材料组合的NH_3-SCR催化剂一般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但抗硫、抗水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表面酸性酸量特性和活性位点暴露数量与抗硫抗水性能密切相关,脱硝机理有助于分析SO_2和水蒸气对脱硝过程的影响机制。
2021年05期 v.35;No.197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刘小帅;廖振良;
为了给供水行业快速检漏及定位提供参考,对比了基于硬件及模型算法的检漏方法,分析了适用范围及特点。分析认为:基于硬件的检漏方法主要建立在声学、光学反射原理及电信号传递等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精度,但耗时耗力且成本高;基于模型算法的检漏技术建立在管网节点压力、流量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模拟值与测量值之间差值最小化的优化算法可快速定位可能的漏损点,但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建议将两种检漏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为自来水厂快速精准检漏提供思路。
2021年05期 v.35;No.19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潘奕辰;宜坚坚;
以可见光响应型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为载体,介绍了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基本准则,归纳了助催化剂负载促进光催化制氢活性的原理,探讨了负载助催化剂调控g-C_3N_4制氢活性的策略。结合相关案例总结了助催化剂在促进g-C_3N_4光催化制氢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表面助催化剂性能优化的调控方法,分析了催化活性与催化剂表界面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了目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05期 v.35;No.197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 楚天成;纪相宇;李小雨;王建兵;张先;
将碳材料与Al_2O_3作为催化剂载体的优势互补,将碳包裹在Al_2O_3外侧,开发了新型MnCe/C-Al_2O_3催化剂,探究了制备参数对模拟含苯酚焦化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经6%葡萄糖溶液碳负载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加26.36%;锰的负载提供Lewis酸点并促进了臭氧活化为·OH过程,铈提升了锰的催化效果,在锰铈比为4∶1、450℃条件下烘焙4小时,催化剂对COD、TOC和UV_(254)的降解率可达85.52%、86.06%和90.96%;催化剂在10次降解实验中对COD的去除效果都较为稳定,均值为77.5%,Mn-Ce/C-Al_2O_3催化剂兼具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2021年05期 v.35;No.197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0K] - 马建中;黄和;贾利;朱宇军;
选取苦草和黑藻两种沉水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水深对COD_(Mn)、总氮和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4天处理,苦草和黑藻在1.5 m水深对水体中COD_(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2%和56%;经过12天处理,两种沉水植物水样总氮含量均低于1.0 mg·L~(-1),1.2 m水深的除氮效率比0.3 m水深分别提高13%和20%;经过8天处理后,两种沉水植物在0.9 m至1.2 m水深总磷含量均低于0.05 mg·L~(-1),除磷效率均超过62%;水深对于沉水植物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来自根/茎生长及植物表面生物膜量的增加,0.9 m和1.5 m水深表面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水深,分别占鲜重2.53 mg·g~(-1)和2.72 mg·g~(-1),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约12%;水深为1.5 m时,苦草和黑藻的根长较1.2 m水深分别减小8%和40%,由此导致COD_(Mn)和总氮去除效果在1.5 m水深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苦草和黑藻的最佳种植深度为0.9~1.2 m。
2021年05期 v.35;No.197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1K] - 孙峰;王宇姣;
针对稀土钇矿原地浸矿工艺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自然土壤法研究了稀土钇和硫酸铵(浸矿剂)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稀土钇及硫酸铵单一染毒均为低毒性,14 d对蚯蚓的LC_(50)值分别为1 216.57 mg/kg、4 293.53 mg/kg;在硫酸铵浓度高于4 400 mg/kg的条件下,稀土钇毒性明显增加并产生协同作用;于食物链底端的蚯蚓对稀土钇具有富集性,可能造成食物链的逐级富集。
2021年05期 v.35;No.19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贾如月;胡术刚;耿姣;
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实验探究了湖州市餐厨垃圾的产气性能,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分析了湖州市餐厨垃圾产沼气发电和火力发电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餐厨垃圾具有良好的产气性能,产气量为0.92 L/天;添加适当比例的污泥可促进产气,当餐厨垃圾与污泥比为9∶1时,体系产气高峰期可提前3~4天;与火力发电相比,沼气发电具有更高的环境影响潜力值;环境影响潜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酸化(AP)、全球变暖(GWP)、人体健康(HTP)、富营养化(EP),酸化的环境减排能力比火力发电高93.26%。
2021年05期 v.35;No.197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段超;
针对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中双塔双循环技术内部浆液循环和塔间水平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简洁的双塔间浆液循环方式,并应用于山西某2×350 MW机组烟气脱硫系统。结果表明,一级塔设计脱硫效率87%,二级塔设计脱硫效率97%,简化设计的同时提高了备件替换性;通过设计液位差和强制循环泵建立双塔间浆液循环;一级塔浆液通过浆液循环系统分流至二级塔,二级塔过剩的浆液溢流回一级塔,形成双塔间水平衡体系。187 MW和290 MW两种工况下,启动浆液循环系统后4层喷淋即可达到99.81%的脱硫效率;相对于双塔系统中两塔独立运行,新型双塔循环系统启动6台循环泵即可保证脱硫效率,并减少系统阻力约500 Pa,降低风机电耗400 kW。
2021年05期 v.35;No.197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赵鹰;唐荆;
为了提高项目效益或减少项目损失,基于流场在不同地形影响下的表现,针对两个实际工程项目,采用不同模型对比分析了局部复杂地形下的风资源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局部复杂地形,受不同地形的加速、屏障效应等影响,风流流场中不同位置流速不再与地形高程正相关,资源分析需综合考虑地形、测风塔、场址机位位置等因素;为了更为精确地建立流场计算模型、分析风资源情况并计算场区发电量,可通过改变模型计算区域大小、补充测风资料、完善地形图等方式进行优化。
2021年05期 v.35;No.197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7K] - 高杰;王健;
为实现煤泥水减量化,分析了初沉池、调节池和澄清池的煤泥粒径,研究了微滤目数、C-PAM添加量和压滤时间对煤泥脱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沉池、调节池和澄清池中颗粒物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45.1μm、103.2μm和91.9μm,初沉池和调节池中存在大于830μm的颗粒物,最大粒径超过1 200μm;三池中,粒径小于45μm的颗粒物超过20%; 20目微滤可有效去除830μm以上的颗粒物,投加15 mg/L C-PAM进行絮凝可有效去除45μm以下的颗粒物,二者共同作用可提升泥饼含固率。在进水悬浮物不超过3 000 mg/L的条件下,煤泥水进入隔膜压滤机压滤的时间不应低于40 min;当进水悬浮物超过5 000 mg/L时,压滤时间不应低于30 min。煤泥水经微滤+机械浓缩+隔膜压滤工艺处理后,泥饼含固率大于70%,煤泥水减排量超过90%。
2021年05期 v.35;No.197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7K] - 周珍雄;余姮蓉;王智佳;孙永强;
采用由颗粒活性炭吸附和水蒸汽解吸组成的两级"吸附-解吸"工艺处理化工生产车间的有机废气,分析处理效果并探讨了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甲醇和甲酸甲酯的浓度分别为4 071~7 456 mg/m~3、6 165~10 914 mg/m~3、一级吸附床温度为5~15℃,二级吸附床温度为0~5℃条件下,两级"吸附-解吸"工艺对甲醇和甲酸甲酯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15%和91.51%,出口甲醇和甲酸甲酯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5 mg/m~3和569 mg/m~3;该工艺具有投资及运行成本低、有机物去除率较高、产品回收价值高等优点,可用于处理并回收化工生产车间的废气。
2021年05期 v.35;No.19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 于秋月;牛俊杰;林菲;李颖俊;董海平;
以临汾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2020年空气质量逐日数据,对研究区AQI和首要污染物的年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7~2020年,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轻度污染及以上等级的天数呈逐年减少趋势;煤炭能源总量消耗,私家车保有量,绿化覆盖率,第二产业占比和工业粉尘排放等因素影响了污染物的排放;空气质量总体上呈现"夏好冬差,春秋居中"的规律;秋冬季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_(2.5),夏季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O_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排序依次为2020年、2019年、2018年和2017年; 2017和2018年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中度污染,2019和2020年的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需要继续加强治理。
2021年05期 v.35;No.197 88-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 薛艳;彭章娥;刘琳;
基于2016~2020年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PM_(2.5)、PM_(10)、SO_2、NO_2浓度监测数据,选取了4个经济较为活跃的典型沿海城市(天津、青岛、上海、宁波),从地理位置、气候、产业结构、交通运输、GDP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对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存在影响。北方两城冬季PM_(2.5)、PM_(10)和SO_2浓度均高于南方两城,其中2020最高均值分别为南方的2倍、1.8倍和1.4倍。青岛冬季的PM_(10)浓度均值最高,但在夏季远低于天津,与浓度最低的宁波相近。交通运输、温度、降水量均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受疫情影响,上海2020年运力与2019年运力差异显著,由此导致上海2020年冬季NO_2浓度波幅为2019年冬季的1.5倍。降水量对季节性干旱城市的影响大于常年湿润的城市,降水量对北方两市影响呈负相关,对南方两市呈弱相关。以单位GDP为比对基准值,各污染物浓度比对值最小的城市为上海。以上海为基准,北方城市的PM_(2.5)、PM_(10)、SO_2、NO_2浓度比对值的最大值分别为上海的4.16、4.61、3.82、2.91倍。
2021年05期 v.35;No.197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