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综述与专论

  • 生物炭去除土壤重金属研究进展

    袁中帮;张天宇;许飞龙;郭富强;

    针对生物炭作为新型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炭制备方法,分析了生物炭与土壤重金属作用机制,探讨了生物炭联用技术。分析认为:原料、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等制备条件对生物炭去除重金属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热解温度影响程度最高,可以通过优化热解温度等条件制备生物炭;生物炭与土壤重金属间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方式,不同生物炭与重金属间的作用机理也存在差异,需要深入了解作用机制并选择合适的生物炭;相比于单一生物炭施用,与碱性物质和堆肥技术联用可强化协同作用并优化土壤修复效果。

    2021年03期 v.35;No.19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试验研究

  • 甘蔗渣热解特性及产物分析

    马楠;曹越;孙军;

    为优化甘蔗渣快速热解工艺并提取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采用热重分析和热裂解-气质联用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蔗渣热解过程及其热解产物。结果表明:甘蔗渣热解过程可分为干燥失水、快速热解、炭化三个阶段;快速热解为甘蔗渣热解的主要阶段,试样失重高达75%,提高升温速率有利于加快热解反应;甘蔗渣在600℃终温下热裂解特征产物共82种,主要成分为有机抽提剂、芳香化合物、烯烃类、杂环化合物类、羰基化合物、烷烃类;硬脂酸和棕榈酸为最主要成分,含量占比分别为25.6%和10.58%;主要特征产物为2-阿氨基乙醇酯、糠醛、2-(十八氧基)乙醇、油酸、异戊二烯、环十四烷、十八烯、硬酯酸甲酯。

    2021年03期 v.35;No.19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 离子液体-苹果酸淋洗修复矿区铅污染土壤的研究

    郑琰;刘兴元;张建强;

    以滇南老矿区周边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低共熔离子液体-苹果酸复合淋洗体系去除土壤铅的效果,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淋洗工艺条件,构建了适合于矿区铅污染土壤的新型淋洗修复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氯化胆碱-尿素-苹果酸淋洗效果最好,铅去除率达到72.29%;在苹果酸浓度为0.76 mol/L、氯化胆碱-尿素浓度为6%、振荡时间为5.05 h的条件下,铅去除率为73.13%;该去除率与预测值相近且优于单因素实验结果,比未加离子液体淋洗体系的去除率提高了9.51%。

    2021年03期 v.35;No.195 12-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5K]
  • 多环芳烃污染场地高级氧化修复技术试验研究

    李林;陈进斌;向林;

    以重庆市某多环芳烃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选用多种强氧化性自由基对土壤开展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研究,探讨了无机与有机复配药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芬顿试剂、过氧化钙、高锰酸钾、活化过硫酸钠4种氧化体系中,活化过硫酸钠的氧化效果最佳,过硫酸钠的最佳投加量为15倍SOD;与单独投加活化过硫酸钠相比,活化过硫酸钠复配少量柠檬酸的氧化修复效果更好;在硫酸亚铁、过硫酸钠、柠檬酸的摩尔比为4∶1∶1、过硫酸钠投加量为15倍SOD、养护时间为6 d的最优条件下,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率均超过92%,多环芳烃的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第一类用地筛选值。

    2021年03期 v.35;No.19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 高寒地区露天矿矿坑水混凝试验研究

    刘永峰;石炳兴;徐旭峰;郑利祥;杨建超;郭中权;

    为了解决高寒地区露天矿低温矿坑水悬浮物去除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等问题,研究了内蒙古某露天矿矿坑水的水量水质,利用粒径分析、Zeta电位表征了悬浮物的微观结构,采用静态混凝试验研究了悬浮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露天矿矿坑水水量和水温均呈夏高冬低两极化,全年矿坑水的水温有8个月处于10℃以下,7个月低于4℃;初沉后矿坑水中的悬浮物仍高于15 000 mg/L,悬浮物粒径大部分处于0.4~1.5μm且带负电,属于亚微米级颗粒物;室温下最佳的药剂组合为聚合氯化铝(PAC)+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50 mg/L和1 mg/L,最佳混凝沉淀程序为快速混合搅拌(200 r/min) 2 min、絮凝搅拌(60 r/min) 15 min,静置沉淀15 min;全年以10℃为基准分为常规段(6~9月)和低温段(1~5月和10~12月)加药,由于低温减缓了混凝剂的絮凝反应,低温段加药量同比常规段增加20%~33%;混凝沉淀出水悬浮物和浊度分别小于50 mg/L和10 NTU,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中的悬浮物含量限制要求。

    2021年03期 v.35;No.19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8K]
  • 煤岩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其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吴超君;郝喆;曹明杰;邓焱;许春东;

    以抚顺西露天矿煤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液固比、p H、温度和浸出时间对As、Cr、Cu、Hg、Zn等重金属浸出的影响,预测了矿物浸出的重金属元素对地表水的污染程度,评价了对重金属浸出液的水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浸出量与液固比呈正比,Cu和Hg在液固比为10 m L/g时可达最大浸出值; pH呈弱酸及中性时,四种煤岩样品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更易浸出;温度在20~35℃时,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浓度最大;重金属的浸出量与浸出时间呈正比,当浸出时间达到24 h后,再延长浸出时间,其浓度增长幅度不大; As和Cr为化学致癌物,Cu、Hg和Zn为化学非致癌物,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是非致癌物质的10~5倍;研究区中对人体有健康危害的有毒污染物以化学致癌物为主,化学致癌物应为优先控制物; As、Cu是研究区内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2021年03期 v.35;No.19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2K]
  • pH和有机质对土壤中锌的吸附-解吸特性影响研究

    夏利亚;

    采用批次平衡法和Freundlich模型研究了锌在黑土和潮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分析了p H和有机质对Zn在供试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和潮土对Zn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解吸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黑土和潮土的吸附-解吸常数(K_f)分别为1 882.03和1 546.66;在pH为4.6~7.4范围内,土壤对锌的吸附能力随pH值的升高而增强;土壤有机质去除后,K_f变小且经验常数(1/n)变大,吸附的非线性较强。

    2021年03期 v.35;No.195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 不同氧浓度下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及微生物协作机制研究

    赖生平;杨洪伟;徐志磊;聂明建;

    为了研究不同氧浓度条件下甲烷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关系,采用三套浸出床生物反应器模拟了准好氧填埋场中的微好氧和缺氧环境,探讨了甲烷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作用,分析了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微好氧系统和缺氧系统的最大反硝化率分别为100%和85.67%,最大反硝化效率分别为16.54 mmol/(L·d)和9.88 mmol/(L·d);未通甲烷的对照系统中无反硝化现象,微好氧和缺氧系统均有良好的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相关性; 30%~40%二氧化碳的通入可使两个系统的pH分别稳定在7.6和7.4,对反硝化碱度累积有良好的缓冲作用;甲烷氧化的优势菌为甲基杆菌和甲基单胞菌,耦合的反硝化菌主要为甲基芽孢杆菌。

    2021年03期 v.35;No.195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4K]

防治技术

  • 柔性电路板(FPC)废气处理工程实例分析

    袁礼;徐昕;

    根据某柔性电路板企业产生的废气污染物成分特征,分别采用布袋除尘器、活性炭吸附、碱液洗涤塔、水洗涤塔、液碱+次氯酸钠洗涤塔净化。该工程总投资为270万元,年运行成本为198.96万元。排气硫酸雾、盐酸雾、氮氧化物、甲醛、含氨废气、氰化氢、含锡废气、有机废气、粉尘浓度分别为0~0.10、0.01~1.36、0~0.53、0.02~0.05、0.48~0.66、0.02~0.13、0.75~2.35、0.846~2.505、1.47~2.56 mg/m~3。

    2021年03期 v.35;No.195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7K]
  • SNCR-双氧水氧化脱硝烟气治理工程实例分析

    黄加昀;朱平;徐志超;张旭;陈海文;

    针对某公司60万吨氧化球团生产线的链篦机-回转窑烟气NOX超标排放问题,采用SNCR+双氧水氧化脱硝工艺进行烟气超低排放改造。该工程处理烟气量为400 000 m~3/h,脱硝系统总投资约180万元,年运行成本为189.46万。运行效果表明:NOX的浓度从脱硝前的100 mg/Nm~3降至45 mg/Nm~3,低于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990—2019) NOX排放限值(50 mg/Nm~3),实现了NOX的超低排放。

    2021年03期 v.35;No.19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问题探讨

  • 基于热能梯级利用原理的热电联产技术优化研究

    段春宁;陈玉龙;范常浩;华山;

    为了提高热电联产机组能源利用率并满足城市供热需求,阐述了热电联产供热技术现状,针对某电厂300 MW级空冷机组提出了一种热电联产优化技术。该技术结合低温热网回水、机组高背压和热泵技术,深度回收汽轮机凝汽余热并实现热能传递的梯级利用。估算结果表明:与传统抽凝式热电联产技术相比,该供热方案的小时供热量由446.23 GJ/h增长至576.34 GJ/h,热网加热器(火用)效率由46.65%升高为62.14%。

    2021年03期 v.35;No.195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监测与评价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分析

    方宇媛;韩光磊;许旻;潘龙;

    以池州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采用原子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了压滤污泥中Hg、Cd、As、Pb、Cr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了污泥重金属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污泥中Hg、Cd、As、Pb、Cr均能检出,其含量排序为Cr>Pb>As>Cd>Hg;单因子污染指数最高者为Cd,达到轻度污染水平;污泥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94,属于尚清洁水平;Cd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污泥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达到了中风险水平。

    2021年03期 v.35;No.19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颗粒物特征研究

    吴林;汪晶;邓方昕;

    为了解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废气排放颗粒物的组分情况,采集了重庆市两家典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废气颗粒物滤膜样品,分析了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废气颗粒物PM_(10)源和PM_(2.5)源组分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SO_4~(2-)质量分数偏高,OC、EC的质量分数均超过10%,SO_4~(2-)的质量分数为3.22%~18.5%,S、K、NH_4~+、Ca~(2+)含量均超过1%。PM_(2.5)源中Cl~-含量高达3.92%~11.9%。研究结果与其他城市垃圾焚烧排放颗粒物的PM_(2.5)源及PM_(10)源组分特征差异性不大,PM_(10)源组分中K、Cl~-、SO_4~(2-)、OC的含量偏高,分别为1.16%、5.42%、11.2%、30.3%;PM_(2.5)源组分中Cl-、SO_4~(2-)和OC的含量偏高,分别为7.70%、6.99%、29.0%。

    2021年03期 v.35;No.195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 河北康保县土地沙化遥感监测

    步凡;于航;安娜;

    为研究康保县土地沙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基于Landsat-5(TM)数据(1984年)和Landsat-8数据(2014年、2020年),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康保县近40年来的土地沙化规律。结果表明:1984到2020年期间,康保县轻度沙化土地面积增长幅度达到73%,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下降幅度分别达到61%和75%。

    2021年03期 v.35;No.19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3K]
  • 输变电工程对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价

    陈晓琳;吴韬;张体强;陈笠;王恺;

    以四川某输变电工程为例,通过现状调查和环境影像识别,分析了施工期和运行期对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期对兽类、鸟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均属于短期影响,对兽类、鸟类分别为中等不利、轻微不利,对两栖类和爬行类为较大不利。运行期对兽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基本无影响,对鸟类产生轻微影响。为了减少输变电工程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应加强宣传和管理力度,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并重建野生动物生境。

    2021年03期 v.35;No.19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 济河对谢桥煤矿采煤沉陷水域的影响研究

    王锦;谢毫;范佳民;

    选取氮、磷、铅、铬、铜为分析指标,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模型评价了济河与沉陷水域水质。结果表明:济河和沉陷水域的氮磷主要受周边的面源影响;在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TN和NH_3-N含量随时间均呈现上升趋势;雨季时,沉陷区和济河的TN最大值分别为5.55mg/L和6.33 mg/L,NH_3-N最大值分别为1.27 mg/L和1.42 mg/L;沉陷水域中Cu、Zn、Pb含量均高于济河,济河水的流动对沉陷区水质改善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受济河水体交换及降水的影响,沉陷水域水质在雨季的波动较大;济河和沉陷区水体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要求。

    2021年03期 v.35;No.195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8K]

环境管理

  • 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现状及对策

    冯利忠;侯元松;

    针对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面临的形势及问题,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的现状,提出了优化对策。调研结果表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废物产生量较2018年增加了16.94%,HW33无机氰化物废物、HW11精(蒸)馏残渣和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产生量占总产生量的83.7%。危险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区域位于中西部,集中在采矿、医药制造、化学原料等行业。危险废物处置还存在底数不清、危废利用能力相对滞后、环境影响评价与日常管理脱节等问题。为加强危险废物处置管理水平,在处置能力、环境影响评价、多元化利用处置、信息公开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

    2021年03期 v.35;No.195 99-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济源市不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李利霞;王芳;

    基于山区农村、平原农村及城市三个区域2019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济源市内不同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年均值均超出标准值,分别为91μg/m~3、55μg/m~3和193μ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年均值均达到标准值,分别为14μg/m~3、31μg/m~3和1.8 mg/m~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城市站、平原农村站、山区农村站。

    2021年03期 v.35;No.19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5K]

  •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

    <正>1.《能源环境保护》(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环保类科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曾获得全国环境期刊二等奖;主要报道煤炭、电力、石油、太阳能、风核水电、热电、其他新能源等能源行业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置和利用,噪声控制,土地复垦,节能技术及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经验的学术论文;面向从事能源环保工作的科研、设计、教学、生产、管理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2021年03期 v.35;No.195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