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照坤;王晓丽;彭士涛;张品;
基于天然植物纤维的组成成分,介绍了不同种类植物纤维的预处理方法,分析了改性方法和吸附机制,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分析认为:纤维素基吸附剂多采用废弃天然植物纤维作为基体,未经处理的纤维疏水性较强且结晶度较高,不利于重金属的快速充分吸附;酸处理会使吸附位点质子化,碱处理可去除木质素,有机溶剂可去除表面杂质;酯化改性可引入羧基,氧化改性可引入醛基、酮基、羧基、烯醇基,接枝改性可引入氨基、酰胺、磺酸基等官能团;表面络合与静电吸引是重金属吸附的主要作用机制,具有一定选择吸附性能。为提高纤维素改性效果,应根据纤维组成和重金属吸附要求,选择相应预处理和改性方法。
2021年02期 v.35;No.19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肖艳;
为降低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对地表环境的污染,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在地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将高矿化度矿井水零排放处理势在必行。根据高矿化度矿井水水质特征和处理要求,介绍了预处理、浓缩、蒸发分盐等技术现状;其中,预处理技术包括除悬浮物、除铁锰、除有机物、除硬除硅技术,浓缩技术包括膜浓缩技术和蒸发浓缩技术,结晶分盐技术包括膜法分盐及热法分盐技术。结合不同类型的高矿化度矿井水水质和现有处理技术,给出三个高矿化度矿井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案例,包括进水和出水水质、处理规模、工艺流程和运行成本等。最后,建议根据不同类型高矿化度矿井水,制定零排放处理技术标准,形成技术体系;研发高效预处理除硬技术,开发抗污堵膜材料,提高膜浓缩倍率,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有条件的矿区开展同类型高矿化度矿井水区域联合治理,浓盐水区域联合治理,杂盐资源化区域治理,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1年02期 v.35;No.194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 梁珺宇;
介绍了藻菌共生系统废水处理技术的主要类型,总结了影响藻菌共生系统运行稳定性和营养物质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从氧气补充作用和资源回收潜力探讨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应用潜力。分析认为:藻菌共生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能耗低、剩余污泥量少和资源化潜力高等优势,但控制条件严格,对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光生物反应器设计、藻类光能利用、工艺参数控制和微藻生物质的综合利用。
2021年02期 v.35;No.194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金顺利;陈步东;曹飞飞;吴启军;邵颂晶;
介绍了城镇污泥脱水过程伴生恶臭气体的特点和危害,探讨了恶臭污染物形成的影响因素,从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两个方面总结了现有恶臭气体控制技术,展望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认为:污泥脱水恶臭气体的组成与污泥性质和脱水工艺相关,受污泥成分、污泥停留时间、温度和湍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污泥脱水恶臭气体成分复杂、嗅阈值低,应结合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方面的先进技术进行联合处理,未来的技术开发集中于生物法、化学洗涤、高级氧化法、资源化回收利用等领域。
2021年02期 v.35;No.194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周珉;罗西子;
为了提高苯胺废水处理效果,采用臭氧氧化静态试验处理模拟苯胺废水,分析了污染物去除效果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苯胺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增加而提高,当臭氧投加量116 mg/L时,苯胺去除率、COD去除率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9.9%、64.5%和10.8%;最佳反应pH值为7。在臭氧投加量逐步增加至116 mg/L时,氨氮浓度由7.65 mg/L升至23.33 mg/L,总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无明显变化;苯胺氧化是臭氧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马来酸导致pH下降,苯胺反应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是醌类和亚胺类。
2021年02期 v.35;No.194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景爽;陈娜;郝喆;滕达;王晓明;
针对不同螯合剂配比修复措施对尾矿土壤综合性质、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及二者相关性,采用IDS、EDTA 2种螯合剂-紫穗槐联合修复尾矿土重金属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紫穗槐在不同的螯合剂配比改良处理措施下的株高、主根长、根茎均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单独加入EDTA比单独加入IDS的抑制作用强,适当调整IDS、EDTA的混合处理配比可促进植物生长。(2)单一的IDS对电导率有抑制作用,而IDS与EDTA混合处理、单一的EDTA对电导率有促进作用。(3)对照组(用水培养) Cu含量最高,单一的IDS对Cu含量有明显促进作用,无论是单因素处理还是IDS、EDTA的混合处理对Pb、Zn含量均有抑制作用。(4)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植物生长指标呈负相关,而电导率与植物生长指标呈正相关,土壤电导率与植物的根茎相关性极高,土壤pH值与植物生长指标的负相关性不大。(5)植物生长指标与Cu含量、Zn含量有着较高的正相关性,而Pb含量的高低对植物生长指标影响不太明显。
2021年02期 v.35;No.194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 马超;
以K_2S_2O_8、KMnO_4溶液作为氧化吸收液,在原N_2载气的基础上混入不同比例的HCl气体,分析了HCl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各体系脱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KMnO_4氧化吸收脱汞体系对于HCl的适应性较好,氧化吸收效率较高,可作为氧化吸收脱汞试剂; K_2S_2O_8/Fe~(2+)体系对Hg0氧化吸收效率较高,但当HCl浓度>80 mg/m~3时,氧化吸收效率成下降趋势;在反应温度为20~80℃的条件下,KMnO_4体系的脱汞效率相对稳定,HCl对于氧化吸收体系有正向促进作用;随反应温度的提高,K_2S_2O_8/Fe~(2+)体系脱汞效率呈先升高加后降低的趋势,反应温度为40℃时的脱汞效率最高,达到99.76%。
2021年02期 v.35;No.194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 李貌;刘梅;夏双双;原佳露;覃小龙;高雯婷;
通过中和沉淀法和吸附法分别处理模拟锌离子废水,考察了碱用量、锌离子初始浓度以及分子筛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使用前后的分子筛。并在最佳碱用量和分子筛投加量条件下,采用中和沉淀-吸附法联合处理化学反应焓变测定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室废水。结果表明:当n(OH-)/n(Zn~(2+))为2时,中和沉淀法处理模拟锌离子废水的效果最好,出水pH为6.8;当Zn~(2+)初始浓度为10~40 mg/L且分子筛投加量为50 g/L时,剩余Zn~(2+)浓度降低为1.0~3.0 mg/L,分子筛质量损失率为0.5%~3.8%;溶液中的Zn~(2+)进入了分子筛内部并形成了新的化学键;中和沉淀-吸附工艺在最优条件下的出水中的Zn~(2+)浓度、Cu~(2+)浓度、pH值分别为2.4mg/L、0.2 mg/L和6.8,满足GB 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2021年02期 v.35;No.194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周珍雄;余姮蓉;王智佳;孙永强;
为提高制药废水站含硫废气处理效果,采用生物滴滤池为主体工艺进行提标改造,分析了污染物去除效果和pH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系统对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随着循环液pH值升高呈下降趋势,在pH值为1.7的条件下,生物滴滤池对H2S、甲硫醇、甲硫醚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99.62%、85.09%、85.52%,平均去除负荷分别为26.90、6.81、5.03 g/(m~3·h)。
2021年02期 v.35;No.194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 戴雯婧;甘延玲;叶绿萌;谢宗委;刘壮壮;贺烈华;黄海保;肖家勇;
为解决道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问题,以水溶性淀粉、海藻提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施工道路环保型抑尘剂。模拟抑尘剂实际应用场景,将制备的环保型抑尘剂稀释不同倍数后喷洒尘样,分析了尘样的保湿性、吸湿性和抗风蚀性。结果表明:在喷洒原液稀释2倍的抑尘剂20 h后,尘样的保湿性和吸湿性仍分别稳定维持在4.5%和2.2%左右;在10m/s的风蚀下,碾压后的风蚀率仅为2.742%,粘度和表面张力分别为12 m Pa·s和46.90 m N/m;与喷洒水的尘样相比,喷洒抑尘剂的尘样含氧官能团增多,尘样的亲水性得以提高;在喷洒原液稀释2倍的抑尘剂后,尘样具有良好的黏连性。
2021年02期 v.35;No.194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4K] - 李楠;吴超君;郝喆;滕达;王晓明;
为明确不同影响因素对产流产沙的作用效果,采用废弃尾矿土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植被覆盖率(0、40%、80%、100%)、雨强(20、60、100、220 mm/h)、坡度(15°、30°)对尾矿坝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作用效果及其与产流产沙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产沙率及产流率的关联度规律一致,当三者共同作用时,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雨强、坡度、植被覆盖率;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及坡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与植被覆盖率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三种因素对初始产流时间的相关性极显著;覆盖率的增加对产流时间的延缓存在积极作用。
2021年02期 v.35;No.19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武广龙;赵静;何海军;
以某供热中心2×40 t/h燃煤工业锅炉烟羽消白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烟羽消白的技术原理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喷淋冷凝+烟气-蒸汽换热"烟羽消白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烟气冷凝温度为30~42℃,烟气湿度为4.5%~7%,出口烟气温度大于80℃;烟气的粉尘排放浓度由10 mg/Nm~3降至4 mg/Nm~3,协同除尘效率为60%;烟气SO_2平均排放浓度为19.4 mg/Nm~3左右,协同脱硫效率为35%;该系统运行稳定,烟气排放参数达到了超低排放标准要求(烟尘≤10 mg/Nm~3、SO_2≤35 mg/Nm~3、NOX≤50 mg/Nm~3),满足烟羽消白技术的设计要求。
2021年02期 v.35;No.194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陈海文;肖旭;黄加昀;
针对炼铁厂烧结机SCR脱硝系统烟气温度高、烟道截面尺寸大等特点,分析了脱硝烟道结构设计方法,优化了弯头、变径管等异形件设计。分析认为:对于小截面脱硝烟道异形件设计,以加固肋计算的中心间距为加固肋间距的最大值可合理布置加固肋数量并节省材料;采用桁架式内撑结构可增大烟气流通的截面空间并增强支撑稳定性;对于负压较强的烟道,需安装导流板均匀气流,加固肋及内撑杆沿着导流板的轨迹布置较为美观;对于截面尺寸较大的烟道,需结合横向加固肋与纵向加固肋进行优化并降低加固肋规格。
2021年02期 v.35;No.19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 钟超;邵烈勇;
针对生物质综合处理项目产生的工艺沼气,采用碱法生物脱硫工艺进行处理,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脱硫效果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在气量为2.52~5.22万Nm3/d、硫负荷56.05~119.45kgS/d、进气H_2S浓度为1 909~2 882 mg/Nm~3的条件下,出气H2S浓度为8~58 mg/Nm~3,满足NY/T 1704—2009《沼气电站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平均脱硫率达98.7%;沼气脱硫设备单套处理能力为4.8万Nm~3/d,材料及动力成本为0.027元/Nm~3。
2021年02期 v.35;No.194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吴凡;
为科学制定O_3污染控制政策并减轻忻州市O_3污染,采用2018年忻州市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的监测数据,基于WRF-SMOKE-CAMx模型及OSAT模块和CPA模块对O_3污染的形成进行数值模拟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全年中5~8月O_3污染最为严重,O_3成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共计109天,占比为36%; O_3月均浓度呈单峰曲线变化,周末的O_3浓度高于工作日;外来O_3及前体物的区域传输对忻州市O_3浓度贡献率为8.86%~35.31%;忻州市移动源贡献率为9.65%~25.68%;忻州市工业源中O_3来源贡献最大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贡献率为28.25%;忻州市大部分区域O_3生成受NOX控制,忻府区、原平市和定襄县中的少部分区域为VOCs控制,VOCs控制区仅占忻州市域面积的0.86%;单纯进行VOCs或NO_X减排并不能显著降低O_3浓度,两者协同减排时,NOX减排比例高于VOCs更有利于O_3浓度的降低。
2021年02期 v.35;No.19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