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晶;李丽;季必霄;杜成瑜;
基于生物炭在废水重金属吸附领域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影响生物炭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总结了提高吸附能力的方法。分析认为:原材料、制备方式和外界因素(溶液pH、生物炭投加量和吸附时间)均会对生物炭吸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优化外界因素的控制可进一步提高生物炭的吸附能力。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为绿色、高效的制备工艺,加强混合生物炭吸附性能的研究,促进该技术在自然水体中的应用。
2020年06期 v.34;No.19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李兰兰;邹小燕;吴晓英;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贫困问题度量体系,本文阐述了单一指标法、多维指数法、主观法等常用测度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分析认为:现有测度方法存在较多不足,单一指标阈值设定缺乏理论支撑,多维法数据较难获得,主观法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为此,需构建多维度能源贫困测度指标和方法,寻找更合理、操作性更强的解决方案。
2020年06期 v.34;No.19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陈浩;
介绍了市政排水管道CH_4排放监测现状,阐述了排水管道CH_4的产排机制与产排源,分析了管道CH_4产排机制中需要明确的问题。分析认为:排水管网是CH_4排放的重要来源,我国排水系统的CH_4排放负荷存在较大区域差异;CH_4排放的差异性与管道系统结构有关,沉积物及管壁生物膜是管道中有机物发酵及产CH_4的重要场所;管道体制及内部运维状况可造成水文模式、进水污染源和有机碳分配的差异,进而触发实际CH_4排量或根本性动态变化及区域不确定性。
2020年06期 v.34;No.19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熊强;冀东;刘迎云;宋旺旺;崔硕垚;王兴华;
分析了焚烧、堆肥等抗生素菌渣处理技术的特点与不足,阐述了电离辐照技术处理抗生素菌渣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分析认为:电离辐照技术能有效降解抗生素菌渣中残留的抗生素和抗性基因,但也存在剂量率效应和自由基消除作用等问题;建议将辐照技术与其他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相结合,深化机理研究,提高污染物降解效率并促进规模化应用。
2020年06期 v.34;No.192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张孝宁;施延君;李琦;唐芳;胡亚琴;黄晓宇;
针对纳米氧化锌(ZnO NPs)对污水强化生物除磷(EBPR)的抑制作用,阐述了ZnO NPs对EBPR系统除磷效率和污泥特性的影响,分析了ZnO NPs对微生物代谢过程的作用机制。现有研究表明:ZnO NPs可促进聚糖菌活动,使水生物释放大量抑制剂而降低聚磷菌的活性;不同浓度的ZnO NPs对菌种的影响具有选择性;ZnO NPs在水中释放出的Zn~(2+)可增加活性氧产量,Zn~(2+)和活性氧的共同作用抑制了聚磷菌的活性;在短期暴露条件下,ZnO NPs可导致系统除磷效率迅速降低。
2020年06期 v.34;No.192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 王妮;寻之安;
为进一步提高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效率,分别采用酸改性和酸-碱改性的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处理电厂脱硫废水中的氨氮,考察了改性粉煤灰投加量、振荡吸附作用时间、初始pH值对改性粉煤灰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碱改性粉煤灰对氨氮的吸附性能优于酸改性粉煤灰;影响氨氮吸附效果的因素显著性关系为振荡吸附作用时间>初始pH>酸-碱改性粉煤灰投加量,最优组合方案为投加量2.5 g、吸附作用时间2.5 h、溶液初始pH=8。
2020年06期 v.34;No.192 31-3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王成文;薛忠歧;李英;黄小琴;朱薇;
针对粉砂、粉砂土、粉质黏土3种非饱和扰动土样进行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利用Brooks-Corey(B-C)模型和Van Genuehten(V-G)模型对脱水过程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较低吸力段(<30 kPa),土体含水率变化最为显著,曲线较陡;在中吸力段(30~120 kPa),土-水特征曲线减小幅度变缓,速率变小;在较高吸力段(>120 kPa),土体基质吸力的增加对含水率的影响减弱,土体含水率趋于稳定;V-G模型的拟合更为理想,尤其是对砂质类土体拟合,方差均大于0.99;在同一含水率条件下,黏粒含量越多,土体对水分的吸附作用就越强;反之,砂性颗粒含量越多,在相同土体吸力下的持水能力越差,含水率越小。
2020年06期 v.34;No.19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1K] - 王佳豪;黄超;杨振民;耿婉婷;王美艳;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对电除尘器的二维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以静电场、湍流场和流体粒子为追踪模块的耦合物理场,在有EHD流的情况下分析了收尘极版形状(P型板、BE型板、CW型板和M型板)、风速、电压、粒径和温度对静电除尘器内静电场、湍流场和除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尘极板形状对电势分布有影响,BE板电势不均匀程度最高;不同极板的除尘效率与放电极电压和颗粒物粒径正相关,与一次风速和温度负相关;在不同工况下,BE板除尘效率最佳;增强离子风有助于提高除尘效率。
2020年06期 v.34;No.192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6K]
- 王宁洲;
为了更好地控制污水处理过程中的pH,分别采用常规PID模型、模糊自适应PID模型和经PSO-BP优化的PID模型进行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模型对比,模糊自适应PID可以实时调节PID参数,运行效果更加稳定;当被控对象非线性、时滞性较为严重时,经PSO-BP优化的PID模型比模糊自适应PID的数据波动更小。
2020年06期 v.34;No.192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2K] - 肖艳;
神木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 000 m~3/d,原处理工艺采用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实际出水NH+4-N 2.6~3.9 mg/L、TN 9~14 mg/L、BOD53~8 mg/L、TP 0.3~0.9 mg/L,均超出《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8)。采用同步生物氧化工艺(SBOT)对原有系统进行提标改造后,出水NH+4-N≤0.1 mg/L,TN≤7.0 mg/L,BOD5≤4 mg/L,TP≤0.2 mg/L。新工艺具有流程简单、占地面积省、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达到了预期目标。
2020年06期 v.34;No.19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万金雄;郑志秀;陈尼青;阮徐均;
基于IAPWS-IF97计算模型及其补充方程,提出了一种在p-T热力学面上4区紧邻区域分区方法,通过VBA编制了相应的计算函数。结果表明:新函数具有较简单的结构形式及较高的准确性,保留了人工调整接口并提高了应用过程中的灵活性;新函数在临界点附近根据参数δ确定迭代算法范围,提高了临界点附近的计算精度并控制了计算量;在Excel中计算新函数可减少了人工查询时间,提高应用优势。
2020年06期 v.34;No.19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吴元雄;孟杰;
基于2018~2019年中卫市3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国控站点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特点。结果表明:受冬季采暖期和沙尘天气多发期的影响,高浓度的PM10与PM2.5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5月,PM2.5在该时间段的月平均浓度均高于35μg/m~3;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和一氧化碳(CO)的月平均浓度每年呈U型规律变化,10月~次年3月采暖期SO_2、NO_2和CO的月平均浓度较高;臭氧(O_3)浓度呈倒U型变化,污染时间集中在每年5~8月。
2020年06期 v.34;No.19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3K] - 赵良飞;王旭;王永刚;李亚翠;王恒嘉;
针对神东矿区2018年高分一号影像,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神东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生态安全格为142.95 km2的11片生态源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6%,源地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草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和工业用地附近;53条生态廊道总长为392.84 km,穿越住宅区与工业区的生态廊道相对密集但长度有限,分散在各生态源之间的生态廊道长度相对较长。生成的40个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生态功能薄弱的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地区,整体分布较为分散。
2020年06期 v.34;No.192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8K] - 姚瑶;王冬进;杨伟波;
采用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了连云港市区春节期间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变化范围,探讨了这些离子的小时变化、日变化、比例特征和相关性,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分别在腊月三十晚、初一早晨和傍晚出现小峰值;烟花爆竹燃放集中时段PM_(2.5)中Cl~-、SO_4~(2-)、F~-、K~+、Mg~(2+)质量浓度增加明显,初一傍晚与腊月二十八傍晚相比,Cl~-、SO_4~(2-)、F~-、K~+、Mg~(2+)分别增加了5.67倍、1.20倍、3.70倍、82.8倍和20.9倍;K~+、Cl~-、Mg~(2+)占总水溶性离子(TWSI)的比例明显上升,而NH_4~+和NO_3~-占TWSI的比例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PM_(2.5)中的NH_4~+、NO_3~-、SO_4~(2-)、Ca~(2+)具有相同来源,Cl~-、K~+和Mg~(2+)具有相同来源。主成分分析显示,PM_(2.5)中水溶性离子最主要的来源是机动车源、燃煤源、二次粒子源、扬尘源、烟花爆竹燃放源以及海洋源,烟花爆竹燃放源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的贡献率达到32.3%。
2020年06期 v.34;No.192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