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综述与专论

  • 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周梦娇;冯华军;沈霞娟;

    介绍了USLE、CREAMS、EPIC、ANSWERS、AGNPS、Ann AGNPS、SWRRB、SWAT等常用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的研究历程,讨论了模型的基本组成、特点和现有问题。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在数据获取、模拟结果和模型引进本土化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对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将更多地作为大型流域集成管理模型的第一部分进行开发,并且向环境评估和管理等方面发展;新兴技术可促进模型优化,"3S"技术将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研究的热点。

    2020年03期 v.34;No.18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采煤塌陷地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现状与机理分析

    袁涛;程森;路平;瞿旭;

    针对采煤塌陷区特点,介绍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的环境风险,讨论了ARG污染地下水的机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方向。分析认为:细胞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促进ARG向地下水迁移,并受抗生素、重金属等多种因素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条件改变也影响着ARG的分布;土壤等多孔介质可滞留部分胞内ARG,而胞外ARG的垂向迁移可导致地下水污染;统一环境介质中ARG的丰度表达方式,可根据所采用的测序技术,将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分别表示为copy/cell、PPM;需区分细胞内ARG和细胞外ARG,明确ARG在胞间的动态分配机理,分别开展二者在环境介质的界面吸附与迁移行为研究。

    2020年03期 v.34;No.189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试验研究

  • 一种新型自动化总酚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杜松;王吉坤;李璇;寇丁桀;谯贵川;黄荣法;

    介绍了一种基于自动化测定仪的新型总酚检测方法,将其与传统手动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04 5 mg/L,仪器误差≤3%,仪器精密度≥95%,加标回收率在96%~103%。与传统人工滴定方法对比,该法误差更小,可减少实验人员与有毒药品接触。

    2020年03期 v.34;No.189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镍及其螯合物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影响的试验研究

    邓岳鹏;张锺一;康晓荣;王甜甜;刘亚利;

    采用氨三乙酸(NTA)强化Ni2+对餐厨垃圾的厌氧发酵效果,分析了有机底物水解、酸化、产甲烷等过程。在当NTA/Ni(摩尔比)为1的条件下,取得如下试验结果:累积生物气产量和甲烷含量分别达到765 m L和66.3%,为只投加Ni2+条件下的1.64和1.21倍;厌氧体系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达到最大值3 800 mg/L,反应进行至20 d后的挥发酸(VFAs)浓度于降低至579.2mg/L,VFAs累积量低于其他反应容器;蛋白水解效果得到优化,溶解性蛋白浓度于第5 d达到最大值1 829.82 mg/L; NTA与Ni2+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含氮有机物的水解,氨氮浓度可提高至400~650 mg/L。

    2020年03期 v.34;No.18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 餐厨垃圾油水分离工艺条件优化试验研究

    谢伟雪;张永合;王维;刘玉英;

    为优化餐厨垃圾油水分离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原液加水量、p H值、加热温度、搅拌强度和工业盐用量等条件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最佳参数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结果表明:原液加水量、加热温度、pH值、搅拌时间、工业盐用量宜分别控制在40%、75~85℃、1.0~3.0、20 min和1.0%~2.0%;影响油水分离效果的因素显著性关系为p H值>加水量>加热温度>工业盐用量;最佳油水分离条件为加水量40%、pH值3.0,工业盐用量2.0%、加热温度80℃、搅拌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的分离出的油量为234.93 g/L。

    2020年03期 v.34;No.18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强化磷酸铵镁法回收源分离黄水中氮磷的试验研究

    徐露露;刘辉;叶文风;刘振鸿;陈浩;叶建锋;

    为强化氮磷的回收与资源化利用,采用磷酸铵镁法处理源分离黄水。分析了p H值、Mg∶N∶P(摩尔比)、搅拌时间、搅拌速度、温度等因素对氮磷回收效果的影响,考察了p H值调节方式对氮磷回收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p H值调节方式和Mg∶N∶P是影响氮磷回收效果的主要因素;改善pH值的调节方式可以提高氮磷回收率并节省镁源和磷源的投加;在初始pH值为9且首次反应结束后pH值回调至9、Mg∶N∶P=1.1∶1∶1的条件下,氮、磷回收率分别达到82.6%和94.5%,获得的沉淀晶体呈斜方晶型且杂质较少。

    2020年03期 v.34;No.189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8K]
  • 微电解—EGSB—生物增浓工艺处理聚酯废水试验研究

    王坤;王忠泉;秦树林;刘臣亮;管敏琳;

    为了有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采用由微电解、EGSB、生物增浓等单元组成的复合工艺处理聚酯废水,分析了处理效果与主要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填料填充率为80%、气水比为3、反应时间大于1 h条件下,微电解预处理工艺对COD去除率大于40%,B/C可提升至0.34;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 h,上升流速为3.2 m/h的条件下,EGSB对COD平均去除率为62.9%;在填料填充率为40%、HRT=9.5 h的条件下,好氧生物增浓反应器的微生物浓度大于9 g/L,出水COD平均值为229 mg/L。

    2020年03期 v.34;No.189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等容燃烧室法测定柴油衍生十六烷值

    李翔;于慧龙;

    为验证等容燃烧室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了三种标准燃料的衍生十六烷值。采用等容燃烧室法和标准发动机法测定出厂柴油和成品柴油的衍生十六烷值,基于Bland-Altman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表明:等容燃烧室法测定三种标准燃料衍生十六烷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1%~1.72%,相对标准偏差为0.33%~1.32%;出厂柴油两种方法测定差值均值为0.02,标准偏差为0.54,一致性界限内单次测定差值最大值为0.9;成品柴油两种方法测定差值均值为0.14,标准偏差为0.57,一致性界限内单次测定差值最大值为0.9。

    2020年03期 v.34;No.18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防治技术

  • 基于城市水链条角度的新冠病毒防控关键节点分析

    孙勇;

    分析了新冠病毒生化特性、涉水形式、在污水系统中的典型存在方式、经水流动过程中的重点暴露环节和风险隐患部位。从城市水循环闭合链条角度,梳理了新冠病毒在城市水循环系统中关键环节、关键位置存在方式及潜在传播途径,介绍了强化防控的综合措施。从生物安全长效管理角度,对完善城市水务系统生物安全性指标体系提出建议。

    2020年03期 v.34;No.189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5K]
  • 高硬度电镀废水中水回用工程实例分析

    卢斯煜;陈凯;李建飞;柴少龙;罗伟锋;

    台州某电镀企业采用"软化+砂滤+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高硬度电镀废水,实现了再生废水的回用。工程处理规模为150 t/d,出水水质为COD≤20 mg/L,电导率≤300μS/cm,SS≤10 mg/L,pH 6~9,回用率≥50%。该工程总投资100万元,直接运行成本为13.88元/t,软化处理和反渗透系统CIP在线清洗提高了工艺运行的稳定性,减少了反渗透膜的污堵。

    2020年03期 v.34;No.189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 基于CFD仿真的微型电动吸尘车抽吸系统的改进分析

    詹晓华;

    采用CFD软件对吸嘴、反吹系统、风道、灰箱等重要部件进行流体仿真分析。吸嘴采用导引加反吹方式,保持吸嘴口处的流体动能并有效提高抽吸能力,气流分两路并通过设计分流管道大小保持阻力均衡,反吹量控制25%时的滤筒阻力仅为原来56%。采用惯性降尘法,对于100μm以上颗粒的除尘率可达99.3%。为进一步减小流体内循环阻力并提高整个抽吸系统的效率,提出一种风机双向分流供给反吹系统和滤筒的平衡利用方式。

    2020年03期 v.34;No.189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1K]

问题探讨

  • 110 kV架空输电线路导线选型的环境效应探讨

    尹建军;丛俊;潘葳;

    选取经济输送容量大致相当的2种110 k V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进行对比,计算了二者对周围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噪声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杆塔的情况下,双分裂导线周围的电场强度显著高于单根导线;双分裂导线和单根导线周围的工频磁场强度基本一致;双分裂导线产生的噪声高于单根导线2 dB左右,这一差别相对于背景噪声来说基本可以忽略;在电压和输送电流相同的条件下,单根导线LGJ-500/45比双分裂导线2×JL/G1A-240/30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2020年03期 v.34;No.189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监测与评价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与重新报批制度辨析

    李道群;

    对于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的建设项目,如果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发生变动,需要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或重新报批环评文件。为了更好地完善此类建设项目的环评机制并强化对关键条款的解读,对比分析了后评价与重新报批制度在环评文件形式、评价目的、适用情形、执行时间点、审批权限、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存在的差异,梳理了有关法规条文的相容性和互补性。

    2020年03期 v.34;No.189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中原油田周边农田重金属含量特征、来源解析与风险评估

    李晓倩;焦伟;鲁利民;姚志建;

    以中原油田周边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60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中As、Cd、Pb、Cu、Zn、Ni、Cr含量,基于地统计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解析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特征,Zn、Cr含量平均值是河南省土壤背景值的1~2倍且存在积累效应,其余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河南省背景值;所有元素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属于轻微变异性,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均为显著(P<0.05),呈非正态分布,该区域土壤受人类活动的轻微影响;土壤重金属存在潜在生态风险且总体处于轻微水平,Cd风险指数范围为18.1~69.6,存在轻微至强生态风险,轻微风险指数占96%,为该研究区域土壤的主要生态危害元素;土壤中Ni、Cr、Cd的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要受成土母质及地质活动的影响,As、Cu、Pb等重金属元素受油田开发、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生活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都处于清洁范畴,仅0.3%的检测结果超过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受自然积累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区的Cr、As、Cd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处于安全水平。

    2020年03期 v.34;No.189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 浅埋薄基岩煤层开采对潜水含水层的影响及定量评价

    秦红正;

    为研究干旱矿区浅埋薄基岩煤层开采对潜水含水层的影响程度,选择凉水井煤矿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室内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潜水含水层对煤层开采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风积沙降水入渗系数高达0.53,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约95%),地下水总量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开采前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约占78%,蒸发排泄约占22%;受采掘矿井水排泄量(34.09%)影响,河流与蒸发排泄量占比分别减少至53.07%和12.84%;利用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漏失量Ql与开采前地下水排泄总量Qd的比值来表征地下水量的扰动程度Eq(Eq=Ql/Qd),扰动程度高达27%。

    2020年03期 v.34;No.189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 架空输电线路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转移的影响研究

    陈涛;张小庆;蔡勇;王晟;陈曦;

    针对十堰~卧龙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基于ArcGIS平台研究了塔基对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的影响,构建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土地利用转移态势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西沟、赛武当和丹江口库区3个自然保护区中,林地转出强度(RT)值分别为1.068、1.24、1.023,灌草地RT值分别为1.067、0.75、0.95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强度和整体土地利用转出强度均较弱; 3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用地动态度(KT值)分别为+8.15、+7.2和+0.72;土地转移后,3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从初始阶段的0.35%、0.32%、3.36%增加至0.385%、0.34%、3.39%。

    2020年03期 v.34;No.189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环境管理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城市排水管网防控措施分析

    孙勇;李建华;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和我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特点,梳理了城市排水管网中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的关键环节和敏感位置。针对各关键环节的安全防控需求,指出了重点控内容,在装置优化、污水气溶胶防控、消毒、卫生安全防护、日常运维强化、临时应急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防控措施。

    2020年03期 v.34;No.189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 济源市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变化分析

    李利霞;王亮;陈芙蓉;贾靖;

    基于济源市2015~2018年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监测数据,分析了日均值达标率、年均值浓度、首要污染物占总污染天数的比例变化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源市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的污染程度都呈现好转趋势;臭氧因子污染程度呈加重趋势,臭氧已成为影响该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2020年03期 v.34;No.18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欢迎订阅《能源环境保护》杂志

    <正>《能源环境保护》杂志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煤科集团杭州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环保综合性科技期刊(2003年前名为《煤矿环境保护》)。1987年创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曾获得全国环境

    2020年03期 v.34;No.18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

    <正>1.《能源环境保护》(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煤科集团杭州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环保类科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曾获得全国环境期刊二

    2020年03期 v.34;No.189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