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兴强;刘辉峡;徐琳雅;
以虾蟹壳为原料,采用酸化一步法制备出具有强吸附能力的虾蟹壳生物吸附剂,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该吸附剂对废水中刚果红的去除特性,分析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pH值、吸附温度、刚果红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吸附条件为吸附剂用量0.1 g、pH=7、吸附温度65℃、吸附时间2 h,最佳条件下的刚果红去除率达到92.96%。吸附剂对刚果红的吸附过程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相符,吸附反应涵盖了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其吸附速率与驱动力的平方成正比。
2019年02期 v.33;No.18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王玉;
为提高矿井水悬浮物(SS)去除效果并减少混凝剂投加量,通过煤泥回流优化混凝沉淀工艺。结果表明,在进水SS为1 100 mg/L~1 300 mg/L的条件下,由混凝2区B点加入体积比为15%的回流煤泥可保证装置出水SS小于30 mg/L,PAC、PAM节药率分别达到25%和20%。该技术已应用于黄陵县石牛沟太贤煤矿矿井水处理工程,煤泥回流工艺可强化混凝沉淀效果并有效减少后端砂滤罐反洗频率。
2019年02期 v.33;No.182 10-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程材;
乙胺废水COD及总氮浓度高,且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为进一步提高乙胺废处理效果并实现再生回用,生物处理单元采用"水解+厌氧+二级‘A/O’+曝气生物流化床+混凝沉淀"工艺,深度处理单元采用"多介质过滤+超滤+反渗透"工艺。产品水可稳定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的再生水处理要求,可回用为循环冷却水或一般冲洗用水。
2019年02期 v.33;No.182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马赫;郭亚兵;冯国红;
基于流变学理论,分析了CPAM、PAC、FC三类絮凝剂对调理污泥的流动性和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悬浮液属于有屈服值的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在低剪切速率下,絮凝剂浓度与污泥悬浮液的粘度呈正相关,但在高剪切速率下,絮凝剂浓度对污泥悬浮液的粘度影响甚小;在低剪切速率下,有机絮凝剂CPAM比无机絮凝剂PAC和FC对污泥悬浮液粘度的影响更大;无机絮凝剂浓度与悬浮液剪切应力负相关,而有机絮凝剂浓度与悬浮液的剪切应力整体呈正相关性;高剪切速率下的污泥悬浮液流体更加具有牛顿流体的性能。
2019年02期 v.33;No.18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王坤;郝军;王明;王忠泉;秦树林;
为进一步提高COD、SS及TP去除效果,采用絮凝沉淀工艺对煤矿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在原水COD、SS、TP浓度分别为185 mg/L、136 mg/L和5.1 mg/L的条件下,PAC或PAFC均可作为絮凝剂与PAM复配处理煤矿生活污水,最优反应条件下的出水COD、SS、TP浓度分别达到63 mg/L、19 mg/L和0.22 mg/L。
2019年02期 v.33;No.182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赵博;李浙飞;周卫可;杨荣荣;
通过空气清灰、筛分、碱浸、酸洗、活性组分补充等方式对砷中毒的SCR脱硝催化剂进行再生处理。采用BET、XRD、XRF、ICP等检测方法对再生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再生后催化剂的脱硝性能进行测试并与新鲜催化剂对比。结果表明:再生催化剂的砷去除率可达99%,脱硝效率在150℃~450℃范围内与新鲜催化剂脱硝效率基本一致;中毒和再生均不改变催化剂的载体结构,经再生后其活性组分负载均匀。
2019年02期 v.33;No.18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林宏飞;陆立海;李三破;谭恒;潘振;王爱;
为了解乡镇生活垃圾热解处理尾气中CO排放浓度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二燃室温度、垃圾含水率、炉排转动频率、过量空气系数对CO排放浓度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二燃室温度880℃,垃圾含水率42%,炉排转动频率1.6 r/h,过量空气系数2.75的条件下,尾气中CO的浓度值低于27 mg/m~3,达到《生活垃圾焚烧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485-2014)要求。
2019年02期 v.33;No.18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张瑞波;杨玉敏;何庆生;刘金龙;
为掌握石化企业CO_2排放特征,选取3个不同类型的炼厂进行CO_2排放量估算。结果表明,所选取的燃料型企业、炼化一体化型企业、燃料-润滑油型企业CO_2排放系数分别为0.222 t CO_2/t-原油、0.143 t CO_2/t-原油和0.298 t CO_2/t-原油。石化企业CO_2的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低,排放源多且分散,工艺排放在直接排放中的占比最高。
2019年02期 v.33;No.18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 杨俊峰;杨明山;
为模拟周围湍流气体中生物质颗粒的热化学转化和交互作用,提出了生物质热解和燃烧的数值模拟方法。反应混合气模拟气相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的气体粒子交互作用包括在双向耦合项中。通过双向耦合对生物质颗粒转化时间影响的分析发现:颗粒体积分数大于10-5。在恒定体积分数下,由于在较小颗粒的情况下总热交换面积较高,双向耦合的影响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由于较高的气体温度,DNS模型包含的气相均相反应而减少了生物质热解时间。相反,包括气相反应由于颗粒表面氧浓度较低而增加了生物质的燃烧时间。
2019年02期 v.33;No.18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武瑾;
为减少煤炭损失,提高煤炭采出率,在赵家庄煤矿1206工作面运输巷采用窄煤柱沿空掘巷方式。为确定合理的窄煤柱宽度,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煤柱宽度下的巷道围岩变形量进行模拟分析,结合极限平衡理论计算结果,确定沿空掘巷窄煤柱宽度应为6 m。
2019年02期 v.33;No.18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申燕;王华伟;侯俊杰;
为提高光伏组件隐裂位置判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简易通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可掌握组件各位置点的命名规律,将基础数据迅速整合并快速形成电子档案,实现了基础数据的系统整理。该方法目前以人工录入方式进行,为进一步提高统计效率,需要在隐裂或裂纹检测(EL检测)过程中采用图像识别技术直接定位损伤的电池片。
2019年02期 v.33;No.182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梁飞达;
为了解石墨矿床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马斜石墨矿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和矿石构造。结果表明:马斜矿区石墨矿床产出Ⅰ和Ⅱ号矿体,Ⅰ号石墨矿体固定碳平均含量为8.24%,Ⅱ号石墨矿体固定碳平均含量为6.81%,石墨矿体呈现富碳高铝特征;马斜矿区石墨矿床为鳞片状石墨,矿石结构类型有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交代破碎结构和包含结构;石墨矿的原岩为炭质泥岩,在吕梁期经高温中压型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后,炭质泥岩中的有机质在还原条件下发生脱氧、脱氢反应后形成鳞片状石墨。
2019年02期 v.33;No.182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