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综述与专论

  • 大屯矿区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技术

    李馥友;

    随着煤炭矿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矿区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矿区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井水和生活污水资源。以大屯矿区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处理利用工程实例为背景,以处理后的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回用途径为依据,论述了大屯矿区矿井水净化处理与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二级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及利用工艺技术,介绍了大屯矿区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利用模式,供其他类似矿区开展矿井水和生活污水资源化借鉴。

    2010年01期 v.24;No.12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基于实时控制的智能控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阚灵佳;崔燕平;王素兰;邢传宏;

    针对废水处理系统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提出采用智能控制对其进行实时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对智能控制的主要分支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专家系统进行讨论,介绍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水处理中实时控制的最新动态。结果表明,废水处理系统采用智能控制可以有效地实现实时控制,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

    2010年01期 v.24;No.12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膜分离技术在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回用中的研究进展

    颜家保;王孝勤;周敏;刘尚勇;段爱民;肖俊;

    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并列举了它们在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实例。

    2010年01期 v.24;No.127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试验研究

  • 碳气凝胶复合TiO2光催化降解甲苯研究

    任志凌;袁磊;杨睿戆;王朝阳;

    制备了碳气凝胶复合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并利用此复合催化剂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甲苯进行了光催化降解研究,考察了甲苯初始浓度、相对湿度、紫外光能量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2010年01期 v.24;No.12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TMBR工艺处理含醇废水的研究

    马高明;刘剑飞;刘小见;

    国内外污水处理工艺很多,但用于化工企业含醇废水的工艺处理效果通常差强人意。介绍了TMBR工艺及其特点,根据监测数据,使用TMBR工艺处理含醇废水是合适的,出水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避免了污水排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可用作回用做循环系统补水,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010年01期 v.24;No.127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防治技术

  • 燃煤电厂卸船机振动给料系统溜煤及洒煤问题研究

    董传深;李延兵;

    在沿海燃煤电厂,桥式抓斗卸船机振动给料系统频繁出现溜煤、洒煤现象,造成了环境污染并影响了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国华某发电公司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振动给料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振动给料器自锁系统、升降式导料槽以及优化导料槽通流面积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溜煤、洒煤问题。对其它电力、港口、冶金、建材等行业桥式抓斗卸船机振动给料系统优化改造工作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2010年01期 v.24;No.127 28-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清洁生产技术在神东矿区煤炭开采中的应用

    高兵;强俊桃;

    传统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矿井废水、煤矸石和煤粉尘,导致了周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在煤炭开采中源头、过程和末端进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污染物的大量外排,改善了神东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

    2010年01期 v.24;No.127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张双楼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探讨

    郑楠;

    针对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现状,根据徐州张双楼煤矿矿井水的水质特征,提出了矿井水资源化的最佳方案、最佳处理方法以及最佳工艺流程,实现了矿井水的合理利用。该研究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值得参考和借鉴。

    2010年01期 v.24;No.127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淮南煤矿沉陷区建(构)筑物保护治理工程探讨

    宗云峰;

    煤炭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淮南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但由于煤炭资源采出后,开采区周围岩土体的原岩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出现位移和变形,诱发的开采沉陷可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引发重大的地质灾害事故,如建筑物的裂缝与崩塌,铁路钢轨的悬浮,高速公路路基的沉陷,水体的流失与矿井的淹没等都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开采沉陷区内建(构)筑物的保护治理一直是矿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煤炭地下开采活动对沉陷区内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探讨了合理开展煤矿沉陷区建(构)筑物保护治理工程的方法。

    2010年01期 v.24;No.12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问题探讨

  • 煤炭企业节能减排问题与对策

    马媛;刘中文;

    通过对煤炭企业能耗状况和排污状况的分析,指出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并从人才紧缺、企业管理与节能减排工作脱节等方面分析了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全员素质,促进煤炭企业节能减排。

    2010年01期 v.24;No.12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淮南矿业集团建设环境友好企业的探索

    赵玲;

    介绍淮南矿业集团近年来创建环境友好企业的基本做法,通过在积极推进市矿统筹,建设生态和谐矿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环保全过程管理,落实污染防治及减排等方面的有效工作,促进了经济建设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

    2010年01期 v.24;No.12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江苏省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和污染防治对策的探讨

    尹卫萍;

    饮用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展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研究提出江苏省主要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可以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重点阐述了江苏省饮用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2010年01期 v.24;No.127 45-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监测与评价

  • 煤矿周围土壤中铜、锌污染状况及特征分析

    刘燚;

    以陕西省神木县西沟乡六道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六道沟煤矿周围的土壤中的铜、锌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煤矿开采是否对周围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以及重金属在煤矿周围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仅有部分土壤遭受铜、锌的轻度污染,即煤矿开采会对周围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且铜、锌含量随着距煤矿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并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递减。

    2010年01期 v.24;No.127 48-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不同覆土厚度的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土壤生产力评价

    刘会平;严家平;樊雯;

    以淮南矿区新庄孜煤矿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覆土厚度的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土壤生产力状况,发现在以煤矸石充填为基底,上覆不同表土厚度的区域土壤生产能力差异较大,其中覆土较厚的地块小麦产量达到5 770 kg/hm2,覆土较薄的地块只有4 736 kg/hm2。运用了复垦土壤生产力指数的修正模型(MPI)对不同覆土厚度的复垦地块生产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覆土75 cm和90 cm的地块的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适应性接近于对照地块,速效磷和有机质的适应性稍微偏低,生产力水平接近于对照地块;覆土40 cm和60 cm的地块土壤的养分普遍偏低,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误差分析显示,本次评价的最小误差为1.65%,最大误差为4.33%,运用MPI模型对煤矸石复垦土壤生产力的评价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2010年01期 v.24;No.12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FGD取消GGH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洛河电厂为例

    郭芳芳;

    介绍了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取消气气换热器的国内外现状,阐述FGD系统设置GGH的负面影响,在对洛河电厂大气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预测FGD系统中取消GGH装置对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风条件下,FGD系统取消GGH装置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对关心点的影响不甚明显;污染源对各关心点日均浓度贡献最大的为上窑镇;不同气候条件下,FGD系统取消GGH装置对研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贡献值仅是很小一部分。

    2010年01期 v.24;No.127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模糊物元模型在焦化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高原;唐跃刚;高翔;林涛;王凤娟;赵博;解锡超;

    随着焦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以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焦化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并根据焦化厂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提出了反映其污染程度的Ⅰ-Ⅳ级质量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是可行的,焦化厂各测点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安全级(Ⅲ级)。

    2010年01期 v.24;No.12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