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综述与专论

  • 污水化学除磷处理技术

    龚云峰;孙素敏;钱玉山;

    介绍了污水化学除磷技术中化学凝聚沉淀法、结晶法、吸附法的工艺原理和特点,以及目前它们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阐述了污水化学除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提出进一步开发技术、经济两方面都满意的吸附材料是污水化学除磷技术发展方向。

    2009年03期 v.23;No.123 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循环经济进程中甘肃省能源可持续利用思路探析

    李春花;陈兴鹏;张艳秋;

    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深入分析甘肃省的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能源问题: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结构不合理,工业耗能比重过大;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提出今后能源开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调整能源结构,重点是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就如何实现能源和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一系列战略重点和主要措施。

    2009年03期 v.23;No.123 5-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PRB修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综述

    王伟宁;许光泉;史红伟;何晓文;

    综述了可渗透反应墙(PRB)的概念、结构、反应机理,按照处理不同的污染物和反应介质对PRB进行分类,并对此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当前PRB技术在修复地下水污染中所遇到的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2009年03期 v.23;No.123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建立“科学用能”机制,实施节能减排

    莫神星;

    "科学用能"是从能的梯级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循环等基本科学原理出发,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用能的合理性与高效性。"科学用能",主要包涵三个层面——科学使用能源、科学配置能源和科学管理能源。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科学用能",这是保证能源持续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要建立和完善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建立和发展能源合作社,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2009年03期 v.23;No.12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湿法烟气脱硫的烟气排放

    王浩青;贺军荪;

    目前国内燃煤电厂多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而通过该工艺脱硫后的净烟气在排放时是否进行再热处理一直困扰着产业界。我国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在引进之初均采用再热系统,但在实际运行中,再热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运行问题较多,运行成本高,所以有些电厂不再设置再热系统。就我国普遍采用的FGD系统对脱硫后烟气的两种排放方式和具体的设备进行了分析。

    2009年03期 v.23;No.123 18-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试验研究

  • 微絮凝连续砂滤装置深度处理矿区污水的研究

    秦树林;金海锋;李向东;

    采用微絮凝连续过滤技术深度处理矿区生活污水,探讨了滤料粒径、厚度、滤速、砂循环速率及药剂投加量等因素对SS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0.8~1.0 mm,滤床厚度1.0~1.2 m,滤速6~8 m/h,砂循环速率在2~4 mm/min,PAC投加量20~25 mg/L时,出水SS小于5 mg/L,去除率达到94.5%以上。

    2009年03期 v.23;No.123 20-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去除矿井水处理构筑物中藻类的应用研究

    于远成;高杰;王成瑞;周如禄;

    针对部分矿井水处理构筑物中藻类大量滋生繁殖的现状,研究了除藻剂硫酸铜对构筑物中的藻类去除情况,重点考察了硫酸铜的适宜投加量和持续作用时间。工业性试验表明,硫酸铜的投加量1.0 mg/L左右,持续投加时间为一周左右,可有效地去除矿井水处理构筑物中的藻类。

    2009年03期 v.23;No.123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防治技术

问题探讨

  • 地面抽采煤层气环境影响和管理对策探讨

    胡连伍;陈海霞;杨卫国;

    随着我国一系列鼓励煤层气开发政策、规划的实施,区域煤层气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将逐步展开。煤层气开发环境问题与常规天然气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井网密度大、疏水降压排采和加压集输引发的特殊环境问题。井网密度大则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大;煤层排水是煤层气开发区别于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加压集输和井网密度大增加动力设备,影响声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针对煤层气开发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提出煤层气开发应以水平井为主减少地表扰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煤层排水水质不同,我国为缺水国家,煤层排水如果为淡水,应考虑综合利用;如果为高矿化度水应考虑适当处理回注地下。

    2009年03期 v.23;No.123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信息动态

监测与评价

  • 104国道江苏段公路两侧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

    常卫民;陈诚;

    对104国道江苏段(南京至宜兴段)公路两侧土壤、大气、农作物(水稻)中的主要重金属(铅、镉、铬、铜、锌、镍)含量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国道两侧土壤已受到重金属污染,水稻受重金属铅轻微污染。

    2009年03期 v.23;No.123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回归测算模型

    郑艳琳;李福利;

    利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原煤中可燃硫和不可燃硫含量的关系,建立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回归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火电厂为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所建回归测算模型模拟精度高,效果好,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测算方法的重大改进。

    2009年03期 v.23;No.12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测定水中总氮时影响空白吸光值的若干因素分析

    黄云望;徐立江;戚华珍;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时,经常会出现空白吸光值偏高的情况。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高纯度的过硫酸钾、氢氧化钠、优质的试验用水、消解时间足够及消解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稳定是保证总氮空白值符合标准的关键因素。

    2009年03期 v.23;No.12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循环经济

  • 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建设探讨

    李扬;周一枝;

    结合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实际,叙述了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建设发展成果,总结章村煤矿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以及煤炭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03期 v.23;No.123 55-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兴隆庄煤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闫钦运;王守龙;李成义;马广田;

    兴隆庄煤矿具有发展循环经济较好的产业链雏形,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梯度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初具规模,在不断完善现有的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上,运用技术手段对传统生产环节和工艺进行更新改造,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延伸产业链,提高了整个矿区的经济实力。

    2009年03期 v.23;No.12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