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综述与专论

  • 堆煤场煤尘起尘及其在大气中运移扩散的理论研究

    杨丹;王飒;

    以堆煤场煤尘为对象,在对粉尘颗粒在大气中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开放性尘源表面的粉尘起尘及其在大气中扩散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利用Lagrange方法,研究了堆煤场煤尘颗粒群的扩散运动方程,为利用计算机对颗粒运动轨迹进行模拟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价露天矿堆煤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供了理论指导。

    2007年02期 No.110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层柱粘土催化剂在SCR烟气脱硝中的应用

    肖琨;栾涛;程林;

    电站锅炉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我国燃煤电站中,大多采用低NOx燃烧技术,而脱硝效率较高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则应用较少。随着我国NOx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SCR技术将会在我国获得较大的发展。在SCR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催化剂的制备生产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催化性能直接影响到SCR系统的整体脱硝效果。层柱粘土(Pillared Interlayer Clays,PILC)催化剂,是近年来国际上正在大力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催化材料,具备非常优异的催化性能。我国拥有丰富的膨润土资源,它是制备层柱粘土的主要原料。研究层柱粘土催化剂对于我国的环保产业及非金属矿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2期 No.110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试验研究

  • 染色法——一种改进的丛枝菌根孢子密度快速测定方法

    毕银丽;吴王燕;

    菌根是目前应用于煤矿区生态治理的一种新技术,菌根孢子密度是衡量菌根生态适应性的标准之一。采用改进的曲利本兰染色方法,对孢子密度测定方法作了改进,以提高测定的精度和速度。结果表明:经染色后的基质中孢子及其菌丝呈紫色,在双目显微镜下观测孢子的数量和形态很容易识别,计数的精度和速度明显提高,降低了孢子密度测定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为检验菌根技术在野外大规模的生态应用效果提供了一种快速测定方法。

    2007年02期 No.110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聚丙烯酰胺复配物提高微细粉尘湿润效果的试验

    沈永铜;贾勇;马中飞;

    为了提高微细粉尘的除尘效果,将聚丙烯酰胺(PAM)与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AOT)等进行复配,并分别测定了粉尘的沉降时间、溶液表面张力及其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AOT与PAM复配后,形成了新的物质,可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和粉尘沉降时间,从而提高微尘湿润效果。

    2007年02期 No.11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的质量控制

    许斌;周志刚;

    对影响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的有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提高测定准确度与精密度。

    2007年02期 No.110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水力空化技术降解含苯酚、二甲苯废水的实验研究

    乔慧琼;孙三祥;张健东;

    采用水力空化技术的新方法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苯酚及二甲苯。实验研究了循环时间、苯酚初始浓度、二甲苯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以及水温、pH值随循环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苯酚、二甲苯的适宜初始浓度分别为28~38 mg/L、2.9~3.6 mg/L,水力空化技术适宜于处理微污染水;苯酚、二甲苯的降解率随循环时间呈线性关系,具有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随循环时间的延长,废水的pH值可升高1个pH,水温增加18℃后趋于稳定,水温的升高会影响到苯酚、二甲苯的降解率。

    2007年02期 No.110 18-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改善焦化废水生物脱氮效率的研究

    陈雪松;陈水荣;

    采用SBR反应器对焦化废水进行生物脱氮处理时,存在NO2--N的积累现象。通过控制pH和投加碳源来改善生物脱氮效率。结果表明,把反应器内pH水平控制在7.0~7.5时,反硝化速率最大。比较了在好氧阶段2和缺氧阶段2投加甲醇对脱氮效率的影响。在没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SBR反应器的脱氮效率平均为78.4%,在好氧阶段2投加甲醇时,反应器的脱氮效率平均为90.2%,在缺氧阶段2投加甲醇时,反应器的脱氮效率平均93.8%。在投加甲醇后脱氮效率比没有外加碳源时有明显的提高,通过调节pH值和投加碳源可明显增加脱氮效果。

    2007年02期 No.11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高彦林;袁丽梅;张雁秋;

    采用厌氧、多级A/O(缺氧/好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重点研究了系统脱氮除磷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TN、TP、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80%、90%、95%以上,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膜过滤压差的变化和膜的清洗试验表明,采用清水冲洗、碱洗加酸洗的方法洗膜,膜污染去除率能达94%以上。

    2007年02期 No.11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声波清灰技术在滤筒除尘器上的应用实验研究

    王雪;李多松;

    在脉冲喷吹的基础上,向滤筒除尘系统中导入声波,以改善清灰效果,并通过实验得出两者的最佳组合方式。调节声波相关参数,得出声波的频率和声压对清灰效果的影响关系,并找到最佳频率。

    2007年02期 No.110 28-2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防治技术

问题探讨

监测与评价

  • 碱渣在公路工程应用中Cl-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于水军;毕文彦;

    在我国氨碱法生产纯碱的企业,每年都会排放大量的废碱渣,如把这些碱渣用于公路工程建设,其中所含的游离氯离子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通过对碱渣的化学成分,以及碱渣中游离Cl-与碱渣-石灰稳定土、外加固结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的分析,并结合公路建设的工程实际,研究了游离氯离子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碱渣作为公路路基的替代石灰的材料,符合国家公路建设标准和环保要求。

    2007年02期 No.11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应用于淮南矿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蒋群;许光泉;梁修雨;

    运用主成分方法分析淮南矿区23个地下水样的7个水样指标,提取出4个主成分,应用聚类分析对该4个主成分的得分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上,将主成分得分与其对应的特征值相乘,得到水质综合评价指数。聚类分析后水样划分为5类,对每一类的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取平均值,从而确定水质等级。

    2007年02期 No.110 51-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污染源废气监测采样过程解析

    王黎伟;蒲凤莲;王斌;

    环境监测数据要求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因此,作为获得监测数据的第一个环节——监测采样就显得相当关键。就污染源废气监测采样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进行探讨,并就原始记录的改进提出建议。

    2007年02期 No.11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循环经济

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