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 危险废物毒性鉴别指标体系研究

    黄启飞;段华波;张丽颖;王琪;

    介绍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危险废物毒性特性的定义及其鉴别指标体系,通过与我国现行鉴别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定义毒性特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危险废物毒性特性鉴别指标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修改建议。

    2006年01期 1-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国外控制SO2排放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SO2控制的政策建议

    朱松丽;

    我国的SO2排放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回顾了“十五”期间SO2排放控制政策的实施情况,之后通过对国外SO2控制的成功经验的分析,提出了对“十一五”期间SO2控制政策的建议。一方面,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SO2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另一方面,我国所面临的特殊国情和所处的特殊时期又决定了减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最大限度地改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十一五”期间我国的SO2减排政策应该更多着眼于能源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烟气脱硫设施的普及;加大环保投资、扩大需求、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必不可少。

    2006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凡广生;李多松;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因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离而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针对该工艺的理论依据和运行机理进行了阐述,讨论了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相分离以及相分离的实现对整个工艺的影响,着重剖析了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并对该工艺的应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了工艺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2006年01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菌根生物技术在大武口洗煤厂矸石山绿化中的应用初探

    胡振琪;刘杰;蔡斌;毕银丽;

    介绍了菌根生物技术在煤矸石山绿化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以干旱地区的宁夏太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洗煤厂煤矸石山绿化为例,探讨了菌根生物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效果。研究表明:干旱地区煤矸石山绿化覆土栽植是必要的,接种菌剂能促进植物生长,在立地好的区域侵染率达90%,有推广应用的潜能。

    2006年01期 14-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工业试验

    陈伟华;任先文;王保健;杨睿戆;涂国锋;李小金;任志凌;徐建;赵君科;

    40 000~50 000 Nm3/h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烟气温度75℃~80℃,脱硫效率大于90%,脱硝效率大于40%,烟气温度90℃~95℃,脱硫效率大于80%,脱硝效率大于50%;能耗小于3.0Wh/Nm3;随着温度升高,SO2热化学反应效率逐渐降低;随着氨硫化学计量比增大,氨泄漏逐渐增加,烟气温度90℃~95℃,氨泄漏增加更为迅速。并分析了副产物的成分,阐述了脱硫脱硝的机理,探讨了烟气排放的温度。

    2006年01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工业酸性废气颗粒吸收剂研究

    龚梦锡;王伟能;

    通过试验分析以工业渣和石灰为主要原料制备的酸性气颗粒吸收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并考察了吸收效果和工艺要求。结果表明:适合的工业渣可以利用其多孔结构起吸附作用,提高钙基颗粒的吸收活性;颗粒吸收剂具有吸收效率高、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无二次污染的特点,简化酸性废气吸收工艺、设备和运行管理。

    2006年01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超滤技术处理电厂循环水排污水的试验研究

    夏守庆;宋雷;

    经过反渗透除盐处理的电厂循环水排污水可以作为锅炉的补给水,但是电厂循环水排污水进入反渗透系统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预处理。提出采用超滤技术作为反渗透除盐的预处理方案,并通过现场中试试验证明,采用超滤技术处理电厂循环水排污水的产水能够满足反渗透除盐系统进水的水质要求。

    2006年01期 25-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光助Fenton反应降解水溶性染料曙红Y脱色研究

    相欣奕;郑怀礼;甄卓廉;杨平;

    对水溶性染料曙红Y使用Fenton试剂结合光催化氧化降解褪色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对该反应的4种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染料浓度、Fenton试剂用量、光源、初始pH值。经过系列的研究分析得出了曙红Y降解的最佳降解条件,并对Fenton试剂光催化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太阳光照射能有效地促进曙红Y的降解褪色(脱色率大于95%),明显缩短褪色时间,节约氧化剂的用量。当Fe2+浓度在3.50×10-5~7.19×10-5mol/L之间以及H2O2的摩尔量为染料摩尔量的50~100倍时,太阳光光照能有效地促进0.10 g/L以下浓度的曙红Y的降解。

    2006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对活性染料印染废水混凝脱色研究

    郑振晖;高宝玉;王红梅;

    用聚合氯化铝(PAC)、硫酸亚铁、PAC和聚丙烯酰胺(PAM)、PA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以活性染料为主要成分的印染废水进行混凝脱色试验,PAC+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略低于PAC+聚丙烯酰胺(PAM),但PDMDAAC无毒。对脱色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2006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非活性红色链霉菌处理含Pb2+废水的试验研究

    王俊峰;尹艳芬;邱廷省;

    生物吸附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采用非活性用红色链霉菌首先对试验室自制含Pb2+废水进行研究,找出了溶液pH值、废菌体用量、共存离子、吸附时间等影响Pb2+吸附的显著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际含Pb2+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经过二级吸附处理后的实际废水能达标排放。

    2006年0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固定化技术降解有机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庞胜华;

    利用流化床反应器对固定化活性污泥降解抗生素废水进行了动力学试验研究。根据不同的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曲线拟合和参数估值,获得本试验条件下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体系耐受有机物的最大限度。

    2006年01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烟道内冲灰水喷雾烟气脱硫过程中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

    金玲荣;刁永发;沈恒根;

    通过数值建模研究了各项参数对喷雾反应段内吸收效率的影响,重点考察了雾滴初始粒径、雾滴初始速度、烟气入口温度、SO2入口浓度、喷雾反应段长度、液气比对吸收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雾滴初始粒径、SO2入口浓度、喷雾反应段长度、液气比是影响吸收效率的重要因素,而雾滴初始速度、烟气入口温度对吸收效率的影响不大。

    2006年01期 41-4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好氧堆肥在中、小型城镇污水厂达标改造中的应用

    张晖;

    叙述了好氧堆肥工艺的原理、特点及其在中小型污水厂达标改造中的应用。

    2006年01期 45-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A-O生物脱氮工艺在焦化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王健;

    通过对某一焦化厂焦化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选用A-O生物脱氮工艺,处理后,水质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2006年01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煤炭开发影响地下水资源环境研究一例——平顶山市石龙区贫水化的原因分析

    杨策;钟宁宁;陈党义;王清;

    研究了石龙区大规模煤炭开发40余年来地下水水位和水化学场的变化及其原因。从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水质两个方面探讨煤矿开采对本区水资源环境的破坏机理,为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2006年01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华南下寒武统石煤的放射性污染探讨

    谢贵珍;潘家永;赵晓文;张亚斌;

    对我国华南石煤产区放射性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有些地区石煤中放射性核素铀含量很高,铀含量远远大于钍的含量,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放射性核素铀的高含量引起。在分析石煤及其石煤制品放射性污染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2006年01期 53-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规范化初探

    李峰;左安建;

    简析了我国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原则、工作程序和发展情况;以及战略环评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战略环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规范化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2006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矿区火电厂蒸汽余热的资源化利用

    秦树林;

    利用电厂蒸汽余热进行供热取暖和水产养殖是传统的有效方法,而将其用于矿区矿井水淡化脱盐处理中,意义重大,不仅实现蒸汽余热资源化利用,提高了电厂经济效益,同时缓解了矿区淡水缺乏的矛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6年0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永煤集团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李海江;

    永煤集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环境效益最佳、社会效益最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006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