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保护

  • 煤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付国民

    通过对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分析,阐述了燃烧过程中控制NOX 生成和降低排放量的原则,探讨了目前相关的低NOX燃烧技术。强调了在降低NOX的同时必须注意高效率,对低挥发份煤在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情况下的高效低NOx燃烧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2005年03期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AOTS氧化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吴伟国,於建明,王家德

    对近年来深度氧化技术(AOTs)在污水净化中的研究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介绍了AOTs氧化技术的机理,·OH活性基团特性以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2005年03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多氯联苯在多介质环境中的污染状况

    韩刚,王静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综述了国内外对多氯联苯在水、大气、土壤、底泥等环境介质中污染状况的研究进展。

    2005年03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污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研究与应用

    叶玲平,楼志军,蔡亦军,潘海天

    就国内外近几年的污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各种先进控制理论和先进控制技术在污水处理主要工段和典型参数控制中的应用,并提出污水处理过程中先进控制的前景。

    2005年03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石灰对高温烟气中重金属的吸附特性研究

    魏芃,陈德珍,徐科

    研究了常用的酸性气体吸收剂石灰在600℃和800℃下对焚烧烟气中常见的四种重金属Cd,Pb,Zn和Cu的吸附效果。实验中采用重金属的氯化物作为蒸发源将重金属挥发到烟气中,吸收剂在流化床中对烟气中的重金属进行吸收。实验结果表明石灰类吸收剂在600℃和800℃时对四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其中Cd和Pb容易被吸附,而Zn难以被吸附。所试验的三种石灰吸收剂中,CaCO3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对Cd和Pb;而普通Ca(OH)2的吸附能力最强。为了提高高温烟气净化残渣的质量,600℃及以上的高温下宜使用CaCO3和改性Ca(OH)2作酸性气体的吸收剂。

    2005年03期 16-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纳米TiO2光催化脱色效果的影响研究

    秦树林,郭中权,高亮,周如禄,徐高田

    采用偶联剂法制备负载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染料废水进行脱色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将废水pH值控制在10~11,通过曝气、添加H2O2、Fe3+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废水脱色效果,脱色率在95%以上。

    2005年03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高效稳定絮凝剂PASiC预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张艮林,徐晓军,李淑芬

    以工业水玻璃和氯化铝为主要原料制备了聚硅氯化铝(PASiC)絮凝剂。探讨了不同pH值和硅含量对聚硅酸制备的影响以及硅含量、A1/Si摩尔比、碱化度B和投加量对PASiC混凝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PASiC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混凝效果。结果表明:在pH=3.0~4.0、SiO2%=3.0%左右制备的聚硅酸既具有较大的聚合度又有足够的稳定性。当SiO2%=2.8%、A1/Fe摩尔比为30、B=2.0时PASiC的混凝效果最佳。

    2005年03期 24-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混凝与超滤法分离水相TiO2粒子

    薛向东,金奇庭,王彩虹

    针对TiO2悬浮粒子的混凝与超滤分离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各自主要参数条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超滤不仅可实现TiO2粒子与水的彻底分离,且分离后TiO2催化活性与初次使用相当,因此更适宜于悬浮光催化体系的固液分离及催化剂再用。

    2005年03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粉煤灰吸附去除弱酸性艳蓝印染废水

    周珊,杨春凤

    利用粉煤灰对弱酸性艳蓝印染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粒径、灰水比、废水pH值以及振荡吸附时间对粉煤灰的吸附能力均有较大影响。在以下工艺条件下:20℃,粉煤灰的粒径200目,灰水比为1∶30,pH为2.0,振荡吸附2.5h,弱酸性艳蓝印染废水经粉煤灰处理后,COD值由576mg/L降至71mg/L,COD去除率可达87.7%;废水色度可从10000倍降为50倍,色度的去除率达99.5%,出水pH为6.5。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印染废水一级排放标准(GB4287-92)。

    2005年03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低DO浓度下短程硝化试验研究

    郝春明,李福勤,宋英豪,何绪文

    进水氨氮浓度不变,低DO下启动并运行了短程硝化试验,考察了反应器内的氨氮氧化和亚硝酸盐积累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内氨氮几乎全部被氧化,污泥浓度从4500mg/L下降到870mg/L,此时亚硝酸盐的积累率为55%,说明只控制DO的浓度很难实现高的积累率,同时受到温度和污泥龄等的较大影响。

    2005年03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基因工程菌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应用的试验研究

    郭兴红

    实验模拟了自然状况下水体富营养化的一般过程。利用基因工程菌消氮细菌及沉淀细菌对实验水体进行生物修复。得出:在微生物处理下,水体的营养物质浓度不断降低,水体的浊度下降,透明度升高,使得实验水体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05年03期 39-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强制分散活性炭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赵宝山,郭一飞,朱新锋

    采用活性炭为吸附剂,强制分散和静态条件下处理焦化废水,对焦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cr、氨氮、酚和氰化物的去除规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考察了强制分散下活性炭不同粒径、投加量、曝气量对活性炭吸附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制分散条件下活性炭对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活性炭的粒径越小,曝气量越大,效果越好,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

    2005年03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煤矸石中元素Ba、Ni、Sr的淋溶析出

    赵淑英,孙峰

    对安徽淮南煤矸石进行了成分分析和淋溶析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Ba、Ni、Sr在矸石山底部的含量高于新鲜样品,由此得出这三种元素对周围土壤及水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2005年03期 46-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韩秀丽,陈稳,王伟之

    以火电厂贮灰场粉煤灰为吸附剂,以生活污水为吸附对象,通过间歇吸附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粉煤灰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找出了粉煤灰对生活污水中化学耗氧物质(COD)的吸附规律。

    2005年03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矿井岩溶水出水点治理技术

    王希良,韩朝军,李水祥,蒋勤明

    邢台矿业集团邢台矿煤层开采受底板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影响,其中有3个供水钻孔因底鼓出水而导致了矿井长期无效排水,不但浪费了巨大的电能,而且还破坏了岩溶水资源、造成了安全隐患。从地质工程的观点出发,根据钻孔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水压、水量和钻孔结构等因素,采取了工艺先进、材料低廉的注浆方法对钻孔出水实施了封堵,堵水效果100%。

    2005年03期 51-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中小型燃煤锅炉麻石水膜除尘器脱硫改造技术实践

    王建洪

    着重介绍了中小型燃煤锅炉麻石水膜除尘器脱硫改造技术的典型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主要改造内容。经过工程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麻石水膜除尘器不但保持了原有麻石水膜除尘器的诸多优点,而且大大增加了脱硫效果并提高了除尘率,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005年03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问题研究

    孙中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也是最后屏障。从国内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出发,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旨在探索一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保护新思路。

    2005年03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煤矿复垦土壤的重新植被技术

    梅梅

    介绍了复垦土壤的重新植被的重要性,从重新植被的苗床准备和种植技术两方面详细讨论了其关键技术,对复垦效益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2005年03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夏季采煤塌陷塘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王振红,桂和荣,方文惠,计成富,翟进

    以2004年夏季(4~8月)对淮南矿区三个不同塌陷时序塌陷塘每月一次的现场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采煤塌陷塘水质、不同理化因子的状况及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塌陷塘水质金属指标普遍不超标,营养盐含量较高,主要为P限制,同时划分了其主要的影响因子,这为其以后发展水产业和持续利用渔业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

    2005年03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下载本期数据